为何桐乡这些企业要齐声说传统也能变得

  作为传统工业大市,在桐乡目前的规上企业中,有70%从事毛衫、皮草等传统特色产业,规上工业产值的70%来自于传统特色产业。其中,桐乡化纤还被列入我省传统制造业分行业省级试点。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不起、慢不得,已成行业企业的共识。

  为此,我市多点发力,新出台的《桐乡市全面改造提升“五大”传统制造业行动方案(-年)》就是一项精准举措。

  不容忽视的是,作为转型升级的主体,桐乡一批企业积极探路改造提升,让传统制造业“不传统”。他们一路如何开篇破题?又留下几多经验和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中的故事……

破绿色之局——

收益不敌投入,为什么还要做?

  “这里的烟囱,变得不太一样了。”经常往返于桐乡和杭州的市民沈晓东,近来驾车驶过庆丰南路时,对于路旁厂区高耸的烟囱,多了这样的感受。

  这个“不一样”,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冯寅在推开办公室窗户后,看得更为真切,“今年,公司投入万左右,对马路边的3根大烟囱,拆除至1根,还专门做了超低排放改造和建筑立面美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为中国涤纶长丝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桐昆对绿色发展亦是孜孜以求。

桐昆集团自动化机器手臂在运送丝饼

  拆烟囱,只是桐昆以引进先进设备、提升管理水平、淘汰落后装置的方式,推进节能环保的一个缩影。放眼厂区,节能电机、智慧用电、变频器改造、高低压分流等一系列举措,正持续为绿色转型加码。

  以绿色促转型,同样在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里得到贯彻。近来,企业里的20多台小型锅炉正加紧进行淘汰,并更新换置大锅炉。“改造后,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下降70%左右,效果明显。”该公司副总裁赵春财直言,锅炉改造,更多的考虑是社会责任。

  “投入几个亿的改造,没效益,为什么还要做?”改造初期,不乏有反对的声音。但“新凤鸣”深信着一个道路——企业越有责任感,生命力就越旺盛。

  化纤产业是桐乡的重要支柱产业。以桐昆、新凤鸣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绿色破局,不仅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绿色转型示范引领,同时也助力化纤产业延续上年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一季度规上工业产值继续增长13.3%。

破创新之局——

成功率只有一成,但还是要坚持

  长期以来,包括化纤在内的桐乡传统产业的增长,依靠的是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传统要素的投入,而伴随旧动能的红利不断减弱,传统产业必须要寻求转换新动能。发展新产品,成了企业重点提升之策。

  “传统产品做了这么多年,总想着做些创新的尝试。但创新不易,最终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10%左右。”在赵春财看来,谈创新轻松,可真正的探索和实践有点“苦哈哈”。

  最直观的例子,便是扁平丝的研发。客户用传统纤维做仿毛面料,要用烫光机烫至少20次,才能做出接近皮草的效果,一吨费用要1万元。将传统圆型纤维做成扁平状后,虽然每吨价格贵千元左右,但客户只要烫两三次,降本效果明显。

新凤鸣生产车间

  经得住蛰伏期,迎来的是产品俏销的春天。从年,扁平丝研发成功后一度鲜有人问津,再到去年销售的爆发式增长,甚至出现客户排队提货的场面。一冷一热的转变,“新凤鸣”足足等了七八年。

  此外,每年保持30%增长份额的色丝,以及仿棉纤维、抗紫外线纤维和削减重金属等创新成果,也同样交织着艰辛和喜悦。

  “或许,最初客户反应不大,高出的成本需要自己消化。但是我们相信客户迟早会认可产品的优势,虽然创新的过程很漫长,甚至很受煎熬,但是始终相信前景是美好的。”在赵春财看来,破解创新之局,“新凤鸣”信念坚定、不遗余力。

配备自动化机器的桐昆集团生产车间

  以创新赢市场,桐昆的弹性纤维、有色纤维和再生纤维的研发和推广,也有着类似“痛并快乐”的经历。正如该公司董事长陈士良此前所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成功均非一蹴而就。桐昆今天的成功,是全体桐昆人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遍千辛万苦努力而来。”

探扩能之路——

市场形势不容你慢下步伐

  行业竞争激烈,产业结构整体的调整优化需要持续一段时期,在此背景下,继续扩大规模,以进一步彰显规模等综合优势成为企业的重心,向上游产业延伸也成为行业的趋势。

  “今年,集团一批重特大项目将陆续实现投产,总投资9亿元、年产能20万吨的恒邦三期项目和计划投资9.95亿元、年产能30万吨的石化FDY项目均于一季度开车,恒瑞三期项目计划到年底前完成全部46台加弹机的开车工作,届时,该项目将被打造成为省内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产品最优的DTY产业园。”冯寅介绍。

桐昆恒瑞车间全自动智能工厂

  伴随着力争上游的浙石化项目不断推进,“桐昆”主业板块即将实现产业链一体化格局,真正打通PX—PTA—长丝全产业链。

  据桐昆股份公告,预计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为4.83-5.2亿元,同比增长50.23%-61.74%。涤纶长丝需求持续增加,公司年年中、年底及年一季度新建项目的投产,产销量同比大幅增加,PTA单位产品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新凤鸣”的主要产品涤纶长丝的上游为石化行业,为解决原材料供应短板,“新凤鸣”的建设步伐同样不曾停歇,在提升产能的同时,通过向上游发展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防火墙”。

  据了解,“新凤鸣”去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15.3亿元,同比增长%-%。而随着涤纶长丝景气继续上行,“新凤鸣”一季度发展势头良好。

  “小企业被大企业兼并,市场的集中度在提高。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严峻,即便是大企业也不能放慢脚步。”对于积极探索扩能之路,冯寅的话语道出的不只是“桐昆”的心声。

探智慧之路——

现在挖潜凭经验,以后挖潜靠数据

  改造提升的过程,不只有成功经验,更多的是没有样板可以参考、结果未知的探索和尝试,而这种尝试,本身就是奠定发展的基石。

  深化“两化”融合,走先进制造业发展之路。这是“新凤鸣”总裁庄耀中在年初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提出“三个轮子一起转”中方向轮的定位。

 

  “确定‘建设智能工厂、打造行业一流信息化标杆企业’的目标,围绕管理创新,以‘互联网+’为方向,构建线上业务新模式,并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等工作。”“新凤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去年10月,新凤鸣集团举行信息化项目合作签约

  眼下,“新凤鸣”的数字化工厂项目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设备、产品、员工,每个订单都是联网的,相当于以后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赵春财介绍说,针对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企业准备建一个数据中心大楼,未来将所有的信息都汇总到一起,并且实现交互。

  尽管“新凤鸣”此前在“互联网+”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实践,但搭建数字化工厂,对企业而言是翻篇归零再出发。

  “最关键的是,公司希望信息化能够作为一股驱动力,来倒逼管理改革,推动管理更扁平化、员工业绩更透明、项目之间的比拼积极性更高。现在挖潜很多时候是凭经验,以后就是靠数据了。”赵春财笑言。

  据悉,到年,“新凤鸣”的数字化工厂将全面建成。

走集约之路——

环保“紧箍咒”,越紧越能驱逐“劣币”

  桐乡传统产业之中,纺织服装是一大“主角”。作为纺织服装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印染行业一直推动着全市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经历粗放的“成长期”后,印染行业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水污染治理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近年来,为了摘除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我市不少印染企业开始走改造提升之路。博森织染(嘉兴)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转型转的比较早,年的时候,我,凯星,开创,3家公司坐下来谈判,整合了资源。整个外贸经济都比较差,就想做内销这块。开创要做污水处理池,土地不够;凯星正好做古镇开发,博森这边有亩土地,第一年投了多万。”该公司负责人回忆说。

博森织染车间一角

  3家企业整合成一家,改外销为内销,淘汰了几千万老设备,花1.3亿元购置新设备,公司在第二年就扭亏为盈,年产值达2亿元。

  环保政策最好严格一点,这是“博森”改造升级多年来收获的心得。“企业越大,生产和管理就会越规范,发展自然会好。”在博森织染(嘉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凯看来,环保“紧箍咒”之下,助推了优质印染企业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年产万米高档针织服装面料项目扩建,新投入旋转烘房降低能耗、引进在线排污监控设备……“博森”的提档升级,无疑是桐乡印染企业朝着先进制造和环保节能方向迈进的一个缩影。

创共享之路——

“智造芯”、共享工厂呈流行趋势

  几台从日本岛精公司进口的机器飞速运转,不一会儿,款式多样的针织成衣就出来了。一旁,从岛精公司进修归来的叶明安仔细查看几台机器的运转情况,从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的杨培则与几位年轻设计师探讨如何对衣服款式进行改进……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创新模式将会给时尚产业描绘怎样一番前景?走进由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发起的时尚针织和纤维智造研发中心,答案逐渐清晰。

  这是濮院针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首个由本土企业发起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

时尚针织和纤维智造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整合多年积累的纱线供应商、产品设计研发、针织工艺创新、智造工厂生产四大资源,降低制造成本,减少库存风险,快速提升针织产品的时尚度、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在该公司总经理沈卫国看来,中心惠及的绝不仅是蒂维一家公司。

  如今,已有十几名来自东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的大学生加盟蒂维,成为研发的中坚力量。此外,中心还集纳了国内外多位著名服装设计师,补足研发短板。

  不难发现,共享时代的到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已开始在桐乡落地生根。

  除了研发中心的共享之举,“共享工厂”模式也在我市服装制造业流行起来。通过共享平台,已有包括桐乡市欧莉服饰有限公司、桐乡市亨奴服饰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服装制造企业,借助大数据,跟网络卖家、设计师在网上发布订单数量和要求进行精准匹配。

小布手记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方能历久弥新

  一个个企业样本的种种变革和改造,显然不只在单个产业中生发生“化学效应”,而是已经形成成片之势,进而绘出桐乡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传统产业涨势喜人的消息,也在我市刚刚召开的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传来。

  看数据,一季度,在全市32个工业行业类别中,有23个行业产值实现正增长,14个行业超过规上工业平均增幅。这其中,化纤、纺织、建材、服装服饰实现产值分别为.5亿元、60.9亿元、32.1亿元、16亿元,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3.3%、14.5%、21.1%、12%。

  由此可见,尽管产业之间各不相同,但企业的破局路径和探索思路,已经转化成了向好的发展形势。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话,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思想。

  传统产业“转个身”,谈何容易。但无论是在桐昆、新凤鸣还是在博森、蒂维等企业之中,改造升级的信念始终是坚定而又强烈的。目之所及的,往往是别人尚未启动,我先行迈步;别人只挪小步,我迈出大步,做别人没做的、做不到的。

  在坚守中突破,在创新中跃升。期待传统产业之中,涌现更多的企业领跑桐乡产业转型之路,让产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

为桐企创新引领产业转型的成就——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的好吗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aizx.com/thtc/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