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高质量发展看桐乡”专栏,我们聚焦“风雅桐乡”。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全面提升城市人文内涵,打造‘风雅桐乡’”。去年,桐乡市文化发展大会召开,一系列文化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以文为媒,为“风雅桐乡”勾勒出更清晰的发展蓝图。
风物长宜放眼量。随着桐乡深入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以乌镇为核心的‘一业一网’”这“两个发展重点”的建设,随着我市“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城市”目标的提出,文化对于桐乡发展的意义更加凸显——是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气质的重要抓手,也是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精神纽带。
有这样两组有关文化发展的数据值得 去年,桐乡新增文化及特色产业(省标)企业4家,总数达到家,总量跃居嘉兴市首位,占嘉兴市(家)的比重达到25.7%;全市文化企业总投资28.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4%,占服务业投资比重为10%;全部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规上文化服务业发展迅速,营业收入达21.2亿元,营业利润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11.0%。
去年,全市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多场,共计举办“奋斗”桐乡市迎春联欢晚会、年桐乡市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暨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全民艺术普及“淘艺吧”、“乡风乡韵桐城荟”等群众文化活动多场次,举办展览60多场次,引进演出30多场次,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市民的指尖得以“直播”, 做花灯、猜灯谜、品汤圆……前些时候,“我们的节日”第四届桐乡市“欢乐闹元宵”民俗游艺会活动让不少市民至今难忘,传统文化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得以传承的背后,则是桐乡文博事业发展水平测评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二的佳绩。
去年以来,丰子恺故居改扩建工程征迁工作已全部完成,君匋艺术院景区化改造提升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各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阵地进一步改造提升,眼下,承载市民满满期待的市图书馆新馆建设顺利推进……一项项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正在为“风雅桐乡”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丰沛的文化动能。
风
雅
桐
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始终是推动桐乡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风雅桐乡”既是对桐乡悠久文化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桐乡当下和未来发展的诚挚希冀与不懈追求。
“高质量发展看桐乡”圆桌会“第三期”,我们邀请了5位嘉宾,共话推进人文名城建设、打造“风雅桐乡”。
嘉宾名片:
桐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包晓敏
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局长 吴利民
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 王士杰
桐乡市文化顾问 晋鸥
崇福镇文体站站长 陆爱清
深入掘金文化产业
奏响产业蓬勃发展新乐章
近年来,桐乡的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特色不断彰显,企业的文创产品越来越新颖别致,文化渗透力也越来越强。
“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发挥文化的加持作用,通过文化来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传统产业的边际效应。”包晓敏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桐乡及乌镇峰会的每年举办为我市贡献了类似于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及其相关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价值巨大、深入人心。
勇立潮头,登高才能望远。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兴起,桐乡文化产业站在了风口,如何更好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打造文化产业名城?包晓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完善产业规划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优势产业持续迅猛发展,积极培育新兴行业业态,逐步形成以文化休闲旅游业为龙头,以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现代传媒影视、会展服务为特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二是招大引强产业项目。充分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优势、传媒学院人才培育优势、乌镇旅游产业优势,通过委托招商、会展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重点招引市场潜力大、辐射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做强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实施“一业一网”发展战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乌镇互联网产业园、濮院时尚特色小镇、乌镇互联网特色小镇等重点平台建设,形成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文化产业集群。
四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科技、旅游、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利用名人文化、文化遗产、非遗,特别是丰子恺漫画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延伸衍生产品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人文旅游品牌。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人才引进”、“自学成才”及“挂钩帮带”、“院校深造”等多种形式,加快我市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
顺应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努力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桐乡深入实施文化建设,积极挖掘桐乡名人文化、传统文化等资源,不断擦亮桐乡文化这张“金名片”。
“当下的桐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秉承‘红船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履行部门职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努力使文化成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吴利民表示。
具体如何做?吴利民一口气说出了坚持“五个着力”的答案。
一是着力推进全民阅读促进工程,创新完善阅读服务阵地,推动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举办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等,进一步营造“书香城市”的建设氛围。
二是着力推进文化名片闪亮工程,办好丰子恺诞辰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子恺杯”第十二届全国漫画大展、第五届“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徐肖冰杯”全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第三届伯鸿书香奖颁奖典礼、桐乡市第五届丰子恺漫画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三是着力推进文化惠民深化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更多人享受到文化发展的硕果,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是着力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五是着力推进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助推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发展。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在全市聚力推进“六场战役”之际,文化系统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做好相关工作。吴利民介绍,文化系统将坚定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文体惠民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长足发展,努力把桐乡打造成为文化高地,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桐乡贡献文化的力量。
萃炼名人文化
凝聚城市之魂
风雅桐乡,历来名人辈出,仅史志记载的人物就有数百位之多,他们是桐乡文化的精神标杆,是桐乡文脉的一座座高峰。
“弘扬名人文化,对于成风化人,彰显文化自信,凝聚昂扬向上的精气神,铸就整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士杰说,名人文化将会给城市带来无法替代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包含着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了解名人文化,汲取其中的精神动力,将其内化为人们的个人修养,方能外化为实在的行动。”
王士杰认为,桐乡的风雅应该由内而外,从骨子里透露出来,这样才会神采飞扬,名实相符,要让桐乡全体市民知晓本土的优秀文化传统,感悟文化名人的精神魅力,学习乡贤先辈的业绩成就。我们应该致力于名人文化的挖掘、整理、普及和宣传,让名人文化与新时代相结合,从而绽放出最美的芳华。
近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丰子恺杯全国漫画展”、“丰子恺杯全球散文大赛”、“金仲华国研杯征文活动”、“伯鸿书香奖”、“茅盾文学新人奖”评选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力争让‘茅盾文学奖’重回桐乡,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桐乡文化品牌”,这无疑彰显了桐乡进一步弘扬名人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决心和信心。
要认真思考,如何让文化名人“活起来”,从史料中“走出来”,成为大众可敬、可爱、可学的榜样楷模。“我们举办的这些文化活动,就是为了弘扬先辈乡贤的风范,传承文化遗产的精髓,塑造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让这座城市更加风华正茂。”王士杰说。
传承历史文脉
善取文化交流之道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持久而巨大的作用,如何保持这种文化优势?必须传承历史文脉,而历史文脉的承继离不开文化的交流。
近年来,在一系列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总少不了一个桐乡人的身影,他就是桐乡市文化顾问晋鸥,他说对故乡这片热土饱含深情,很愿意为“风雅桐乡”建设出谋划策。他认为,文化交流是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积极推动将海外文化资源引进到桐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桐乡本身的文化魅力。
前不久,“赤子情怀——晋鸥负笈东瀛二十五年回乡汇报展系列活动”在君匋艺术院举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把我的收藏作品和自己创作的书画篆刻作品,带回到故里桐乡,展示给家乡的人民。”其实,在一次次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晋鸥也时常带着友人去到乌镇、去到缘缘堂、去到桐乡各具文化特色的场馆,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故乡,推介桐乡的风雅文化。
作为桐乡市文化顾问,他觉得身上还有着更多的使命,“我希望能推动更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桐乡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再把海外的优秀文化带进来,推动家乡更好地发展。”
“桐乡拥有这么多的文化资源,应该‘走出’博物馆,让文化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他还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抓住文化特征,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然成为桐乡最具有含金量的文化符号,希望桐乡能借助互联网大会的东风,将互联网文化作为桐乡文化发展的又一大亮点大力弘扬。
繁荣基层文化
需要精耕细作
文化应扎根于城市与乡村,扎根于基层,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样才能让文化枝繁叶茂,为桐乡迈向更美好的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文化需求呈上升趋势,群众的审美喜好与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多变,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如何繁荣基层文化,桐乡的经验是:“送文化”和“种文化”,而“种文化”则需要一支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在顺应新时代作出自己的改变,用更加新颖的方式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陆爱清对此一直有着清晰的认知。
一是注重阵地建设规范化,“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活动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加强文化供给力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成果。”陆爱清介绍。
二是注重队伍建设精细化。全力打造村级文化专管员队伍,提升文艺团队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需要培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本土文化特色为载体,培养文化骨干。通过辅导、培训、创作、表演等形式,打造富有活力、特色明显的基层文化队伍。”她说。
三是注重活动开展特色化。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创建特色活动品牌,坚持非遗文化传承。
陆爱清认为,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这离不开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精耕细作,离不开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新创造,而基层文化的繁荣有助于提升老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进而为打造“风雅桐乡”贡献出更多来自基层的的鲜活力量。
小布手记
春来万物长,桐乡展新颜。
带着关于“风雅桐乡”的关键词采访,小布走在桐乡明媚的春日里,不禁想起曾经与友人谈起桐乡文化时往往离不开乌镇、离不开茅盾,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出现在我们的日常闲谈中,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明素质全面普及的城市,正以全新的角度诠释着属于自己的风雅之美。
作为百万桐乡人群中的一份子,见证这些年的新变化、新成就,无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置身其中的我们,是受惠者,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就让我们在三月的和风中,倾听嫩芽破土、春暖花开的声音,脚踏风雅之路,奔向桐乡的诗与远方……
为打造“风雅桐乡”添砖加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