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冲
大
沟
洛河乡
乾隆年间开凿
一条长达十余里的百年大沟,从红塔区洛河乡深山里的平滩箐出发,顺着老矣黑的山梁子,绕到白石崖绝壁,穿过一个隧道,再渡过一座高一丈、长两丈的木制大涧槽,清幽幽的山箐水便来到法冲山神庙下面,接着就流进法冲村了。
无法想像,两百多年前,没有现代机械,没有强力炸药,靠笨拙而简陋的工具,在石岩绝壁上用人工开凿出法冲大沟,真是人间奇迹。自从有了这条“人工天河”,常年缺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无收的法冲开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山多水乏,地广民贫”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记载修建法冲大沟的《李氏碑记》
来到法冲,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看到了记载修建法冲大沟的《李氏碑记》。此碑是道光丁酉(公元年)拔贡、丙午(公元年)举人、宜良县教谕陈全书撰,对李集庵及其修建法冲大沟作了生动而细致的叙述——
从法冲大沟往下看,箐底是一条乡村公路。
“公讳九成字集庵,乾隆乙亥(公元年)恩科举人,定远县教谕。自幼苦志力学,甫童试,即冠军,继又屡列前茅,廪给上庠,名登贤书。甲辰(公元年)春闱,房师吴公首荐,因滇省仅得一名,限于额,而未果。于是无复远志,退而友教四方,掌文明书院凡七年,掌邻封书院凡三年,其设帐于棋阳、河邑间者更有年。桃李之盛,成就之多,无以加焉!公以此自乐。屡遇大挑,俱不赴。丁卯(公元年,是为清嘉庆十二年)春,奉文截取,时太尊人年已八十有七,呈请留养,不肯远游……公复淡然曰:‘吾家世守清风,仍就教职可也。’随选定远,六年秩满,恭逢恩诏,以长子教授职晋封文林郎,公遂改组归里。溯厥宅里,世居河西县北门,因不喜近市,约同邑之葛君、向君卜居于新兴法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风明月,回出尘嚣,绿绕青来,可怡心性。唯山多水乏,地广民贫,公首倡葛、向二君相度山势,凿石开沟,穿山越岭十余里,以导泉源,费金数千两。而田之灌溉,地可耕种,邑人咸赖,至今乐称道之……公元于乾隆十五年(公元年)九月三十日卯时,终于道光十五年(公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戌时,享寿八十有六岁。”
读碑可知,李集庵本是通海河西人,官至定远县教谕,返回老家后,因不喜闹市,遂约同邑人葛、向两家,来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风明月,回出尘嚣”的法冲。后有感于法冲“山多水乏,地广民贫”,倡导凿石开沟,费金数千两,开出了穿山越岭十余里的法冲大沟。李氏祖公在清乾隆年间,在凿石开沟的工具和生产力不发达,缺乏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修通大沟,引来水源,当地农民改土种田,发展农业,兴旺生存至今,称颂李氏祖公之公德。
古人开凿岩壁的痕迹仍历历在目
大乱居乡,小乱居城
然而,细读碑文,会发现文中把一条艰苦卓绝的大沟说得如此飘逸清淡,让人神往,修沟一事似乎仅仅是一笔带过,显得一点也不厚重。
从洛河回来,找到李氏后人、曾经参加过编写《洛河乡志》的李佛生,听了他的叙述,再看他收藏的《洛河李氏家谱》,方明白李集庵之所以要从闹市搬迁到法冲,除了这里的“绿绕青来,可怡心性”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他从定远县回来后,感到赋闲终非长计,乃别图生计,于是合伙经商为生。
最险峻的一段沟渠
在葛、向两家的引导下,从河西贩卖土布,经过新兴往西,穿过三台坡至法冲歇驿。翌日早起,人挑马驮,跋山涉水,过上厂,直至甸中赶集。随着经商次数的增多,沿途情况熟悉,感到洛河法冲有开发价值,且大乱之年可避战祸,加上法冲的迷人景色,决心在法冲引水定居。在葛、向两家的支持帮助下“相度山势”,着手勘测大沟线路,周密筹划,思虑再三,深感此崇山峻岭之中,悬崖绝壁之上,欲开沟引水,工程庞大艰辛,财力物力不足,便求助于父亲李昭宇(乾隆恩科举人,时任昭通府教授,封奉直大夫),企求鼎力相助。为此,几次赴昭通府陈诉修沟事宜,李昭宇派人视察后,认为洛河便于大乱居乡,如逢小股盗匪为患仍可居城,乃为万全之策,故而在各方面予以支持赞助。
愚公移山,矢志不移
《洛河李氏家谱》记载:“李辙,字昭宇。昭通府教谕,大学教授,官封文林郎,清乾隆年间在昭通府任职。昭宇公之子,李九成,字集庵,生七子二女,官封七品文林郎,定远县教谕,大学教授。因世道堪乱,按其父旨意‘大乱居乡,小乱居城’。带领阚氏夫人及儿女眷属卜新兴法冲筑居。”因此地“山多水乏,地广民贫”,故而李集庵约河西北门同邑葛、向二君“相度山势”,从高鲁山平滩“凿石开沟十余里,费金数千两,以导泉源。”历经十数年,修通大沟,引水造田,发展农业,以救万民。
李集庵与妻阚氏生有七子二女,男子多为贡生、举人,皆被老先生召回,协力筹划,参与开沟。当沟路开到白石崖对面靠老矣黑半山上时,七个儿子多因工伤病,其中长子李发春为修沟而殒命,偏偏资金又行将告罄,面临重重困难。此刻,李集庵悲痛之余,愚公移山,矢志不移,含悲忍痛,四处奔走相求,还到河西老家觅人商议集资良策。
“联姻筹款”之策
河西李家营李氏宗族,分为上嗣堂和下嗣堂两宗。李昭宇、李集庵父子而下一宗为上嗣堂,世为书香门第,聚而议之,—时间势难筹此巨资相助。幸得人多智广,猛然思出“联姻筹款”之策。
法冲绝壁
原来,峨山县小街董家,历代经商,颇有积蓄,有一女子年已四八(32岁),因才貌欠佳,尚在闺中待字。董家择婿心切,而恰好李家族中有—脑袋不好使的楞人男子,与董氏女子同龄,李集庵立即亲赴小街,一说即成,择吉日婚配。李、董二家通婚后,李集庵再请求董家资助修沟。董家派人到法冲了解情况后,同意资助,条件是“大沟修成通水后,董家放头水,李家只能放二水”。事出无奈,李集庵只好应允。
后来,董家发觉水位齐法冲开凿,沟路就得从白石崖的绝壁上通过,工程险峻耗资巨大,坚持降低沟路。而李集庵面对现实,把沟路降至白石崖下面的米处,用木石结构搭成阴架水槽,让水道将水渡过对山,再在靠法冲方向的峭壁上凿石开沟,水从法冲下面通过。法冲大沟通水,使洛河、草皮山几个村子皆得受益,灌溉三百多亩水田,旱地改田,便民兴农。
人们纷纷迁到法冲
修建法冲大沟,除了李氏、董氏、向氏、葛氏家族外,还有通海郭氏家族。郭氏中有一长者,名叫郭子岩,大家叫他郭老先生,本事大,脾气也大,只要与大家发生争议就要骂人,骂人后怒火冲天,大有“狮子吼”的气概。如今在当地还流传着描写他脾气之大的口头禅——“操心莫过郭子岩,一事不合便生威;气死李九成,震倒向家山”。
李集庵与众人凭着坚强的信念、持之以恒的毅力,全部用人力硬拼实干,十余年后完成了“与天斗,与地斗”的壮举。李集庵为纪念长子李发春因修沟而捐躯,将大沟命名为“发春大沟”,后来“发春”讹传为“发村”,彝族同胞又将“发春”叫成“法冲”,所以,法冲之名一直叫到如今。在《洛河李氏家谱》中看到,李发春系嘉庆戊辰恩科举人,丁丑先挑二等,复成进士,选云南府教授,旋选直隶冀县知县。
李集庵墓地
此后,李集庵把房屋建盖在法冲上排(现今李世发居住地),董家建盖房屋于第二排,葛、向两家建盖房屋在东面山梁之上。法冲有水后,人们喜而乐居,其他杂姓也纷纷迁到法冲定居,如拔姓、白姓、普姓等迁来后定居于下营,至此,法冲又有上营、下营之称。直到解放前夕,定居法冲的第八代李运春、第九代李世发,皆娶董姓姑娘为妻,亲上加亲,将“改造山川,建设家乡”的大无畏精神世代相传。
据李佛生回忆,解放初期,李氏祖先所建房屋右边有一片竹林,竹林深处有“文举书院”,清净幽雅,是极佳的读书学习之所;房屋左边,有一块空旷的场地,设有武举点将台,是宽敞的习武场地。如今,这些历史遗迹都被毁弃,了无踪迹。只有法冲大沟,越岭穿山,蜿蜒盘旋,前不见首,后不见尾,让每一个来到法冲的人油然而生“饮水思源,气壮山河”的感慨之情。
END本文来源:人文玉溪。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