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新华路上有一家不起眼但美名远扬的排骨面店。
老板是个胖娘娘,叫沈坤美,58岁,圆脸,手肉鼓鼓的,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一副福态,一团和气。
沈坤美(右一)在烧面。
初来乍到,不知如何发话,老板娘见我们一行4人都是本地人,热情地迎上前来招呼,吃什么面?记者慕名而来,自然点了排骨面。
环视整个店铺,墙上价目表上标着:排骨面10元。下面还罗列着卤汁面、猪爪面、猪尾面等。
不大的店内总是挤满了食客。
满屋子坐无虚席,男女老少不下20人。小小一张四方桌,有的竟挤了六七个人。我们挤到最里头找位子坐下,耳朵里传来面条入嘴的丝滑声和骨头的咀嚼声,忍不住直咽口水。
一会儿,4碗冒着热气的排骨面端上来了。满满的,都快要溢出来了,整碗面浮着半厘米厚的油,面条上面浇着金黄色的油沸排骨,有六七块吧,点缀几许葱头,散发出阵阵扑鼻的香气。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狼吞虎咽般吃起来。
排骨需腌制半小时,保证入味。
第一口,面条入嘴都是油水;第二口,咬上一块排骨,松酥脆香,一股清香,留在齿间;第三口,拨开油汤,轻吸一口面汤,葱花的香,排肉的润,几种味道交合在一起“鲜得来”。
沈坤美是乌镇排骨面的第二任掌门。创始人叫钱丽华,28年前从乌镇染织厂下岗,在做装卸工的老公汪许根的支持下,开起了小吃店,当时一天也就卖两三碗肉丝面和一些馄饨。后来,他们想着每天从肉里面剔出来的骨头扔了也可惜,就糊上面粉油炸后做成面“浇头”,偶尔提供给食客。不想,很多人吃了这排骨面后赞不绝口,回头客都是冲着这碗面来的,慢慢地成了这家店的招牌面。
每天仅煎炸排骨就需耗时5小时。
几年前,汪许根到了退休年龄,想享清福,两人便商量着把面店转给了钱丽华的哥哥钱明华,由嫂子沈坤美做新掌门。沈坤美又叫来了妹妹和妹夫一起经营面店。
4个人,从选排骨、切块、腌渍、拌粉、煎炸……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分工合作。沈坤美每天一大早到农贸市场选购新鲜排骨,买回来后反复清洗干净。切排骨是个技术活,既要均匀,又要保证每块排骨都有骨有肉。然后加入盐、味精、黄酒腌渍一个半小时,再拌上面粉。煎炸的时候,火候很重要,既要炸透,又不能炸焦。初炸六成熟,下面前再入油锅炸到金黄色。
筷子每天都进行高温消杀。
几年间,“乌镇排骨面”声名远播,连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前不久,几位来乌镇旅游的陕西人,拿着旅馆老板给画的一张手工路线图找过来。上海、江苏一些周边县市的游客也经常慕名而来。”沈坤美告诉记者,因为精力有限,他们每天从凌晨4点卖到中午12点就卖完了,后来的食客就吃不上了。因为下午他们要把次日的原料加工准备好,一直忙到晚上6点才收工。
打烊后精心封制煤炉,保证第二天炉火不灭。
对于很多乌镇人来说,这碗“排骨面”承载了他们20多年的记忆。不管离乡多久,不管离家多远,只要吃上一口排骨面,舌尖萦绕的就是浓浓的乌镇味道。对于慕名而来的食客,“乌镇排骨面”融入了水乡元素,既美味又是地道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