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山难水(明)
匾:悬于秀山脚通海县文化馆内之中殿南面正间屋檐下。木刻装框。蓝底金字。行楷。长2.11米,年宽0.71米,厚0.03米。
上款:崇祯辛已孟秋吉旦。
下款:浙江四明冯吉润题。
(作者)冯吉润:浙江四明人。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年)举人,曾出任云南嵩明、陆良知州,后调任石屏知州,崇祯初调任湖广,路经通海而住留,地方乡绅求其题书,遂亲笔写下了“难水难山”之大字。冯吉润离开通海后,乡绅们就将冯题写之字刻成匾悬挂于县城的北门城楼上,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通海的古城墙被拆除,将该匾移交县文化馆并悬于馆内中殿至今。该匾书法学唐代颜真卿,行笔结体都很有气势。
“难水难山”意即:难得见到这美丽的水,难得见到这秀美的山。因为明末的官场相当腐败,作者通过滇南山水的险要揭示出官场的腐败险恶。第一个难可读做nán,第二个难可读做nàn。
难山难水(匾额悬挂之景色)
山环海镜(清)
匾:悬于通海县文化馆内望海楼之北面二层楼的檐下。木刻装框。红底金字。行书。长2.62米,宽0.74米,厚0.04米。
上款:嘉庆戊寅仲夏上浣。
下款:臣龚正谦题。
(作者)龚正谦:字退山,安徽人。清嘉庆八年(公元年)进士,曾到云南河西、通海任县令,后升曲靖同知。在通海任内期间,对陪修地方风县名胜作出了贡献。
“山环海镜”意即:通海是青山环绕、镜海澄碧的美丽地方。
山环海镜(匾额悬挂之景色)
礼乐名邦
丝路通海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