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溱州
●简云斌
迎着年的初曦,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唐式楼阁,在孝子河畔拔地而起,吸引着广大万盛市民和外来游客的眼球。
这座楼叫溱州楼,链接着万盛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沧桑斑驳的记忆。登临送目,山川如画,让我们穿越千年岁月,寻梦大唐溱州。
溱州的历史沿革关于万盛的历史,大家相对熟悉的,就是年开办南桐煤矿,年成立南桐矿区,年更名万盛区,年底更名万盛经开区。很多人以为万盛的历史比较短暂,不值一提。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万盛在唐朝初期就曾建州设县,州叫溱州,县叫荣懿县。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万盛处于巴郡(江州)南部边缘,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仅有少量巴、僰、濮、僚人散居。隋唐时期,生活在渝南黔北一带的土著民,被称作“南平僚”。唐朝开国后,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实施“贞观之治”,帝国不断壮大。今万盛地区,也正式纳入了大唐的行政建制体系。
据《旧唐书》等记载,贞观十六年(年),朝廷采纳渝州万寿县(当时从江津分出之县)人牟智才的奏请,在南平僚人主要居住地今万盛、綦江南和南川西南,设置溱州,管辖荣懿、扶欢、乐来3县,州治在荣懿县。溱州的“溱”字读zhen,以南有溱溪水得名。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体制,溱州属黔中道(治所在今彭水)。玄宗天宝年间,全国共有个州(正州,不含羁縻州),溱州是其中之一。
在大唐辽阔的国土上,溱州很小,北接南州(中心在今綦江,年设立),东接涪州宾化县(今南川),南接珍州(中心在今贵州正安,年设立),西接羁縻州淅州淅源(今贵州习水),范围大致在今藻渡河(羊磴河)以北、金佛山以西、老瀛山以南、打通和石壕东北这一片区域。当时的人口也不多,史载,肃宗乾元元年(年),溱州辖有户、人,在全国属于下州。
但溱州的设立,对万盛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万盛有近年的行政建制史,同时也说明这里在唐代并非蛮荒之地,而是渝南黔北区域中心之一。
溱州经历了以下重要历史沿革: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年),置溱州,辖荣懿、扶欢、乐来三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年),改溱州为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二县(乐来已并入荣懿);
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复为溱州,仍领荣懿、扶欢二县;
唐宪宗元和三年(年),撤销与溱州同时设立的原珍州(治所在今贵州省正安县西北),将其所辖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并入溱州,溱州含今万盛全境、綦江南部、正安全境、道真全境、桐梓北部等地区;
唐末五代,溱州先后隶属楚和后蜀,南平僚酋割据称雄,中央政权无力控制;原珍州地区从溱州分出,复为珍州(北宋初改为西高州);
宋太祖乾德四年(年),南平僚酋进铜鼓内附,溱州复归中央政权掌控;
宋仁宗庆历八年(年),溱州又改为溱溪郡;
宋神宗熙宁三年(年),孙构(孙固?)平定控制原溱州之地的南平僚酋李光吉、梁承秀、王兖三族叛乱,荣懿、扶欢县被改置为寨(宋代一种半军事化的行政单位);
宋神宗熙宁七年(年),熊本平定以木斗部落为首的南平僚叛乱,在铜佛坝(今綦江区赶水镇)设置南平军,将荣懿寨、扶欢寨等划归其管辖。
自此,与今万盛有历史渊源关系的溱州(溱溪郡),历时年不复存在。
后来,宋徽宗大观二年(年),南平僚木攀首领赵泰献地内附,宋王朝以其所献地别置溱州,辖溱溪、夜郎两县。此溱州地处今贵州省桐梓县北新站(原名夜郎坝)一带,存世仅12年,与原溱州关系不大。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以今万盛境为中心的溱州及荣懿县,存在时间跨越了整个唐代和大半个北宋,这是中华文明最为灿烂的两个朝代。经唐风宋雨浸润过的溱州大地,自当拥有一页难以磨灭的历史。
唐代贬官之地唐时溱州地处偏僻,来此地当官是一件苦差,因此常成为朝廷官员贬谪、流放之所。终唐一代贬谪溱州的,有皇族亲王、朝廷重臣,也有著名诗人、书法家,还有奸臣、宦官之类。他们的贬谪,为溱州带来了独特的“贬官文化”。
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不完全记载,唐代贬谪到溱州的名人有(按贬谪时间为序):
杜景佺(?—年),又作杜景俭,原名元方,武则天时代名臣。为人严正,曾官至门下省侍郎,行使宰相权力。因触怒武则天,被贬为溱州刺史。杜景佺任职溱州时间约在年至年。传说杜景佺刚到溱州上任,遇到一个占卜的人,说他能重任宰相,官为三品。果然,不久武则天就召他入朝担任司刑卿。
钟绍京(—年),字可大,著名书法家,唐玄宗时中兴名臣。参与镇压韦后集团,维护了李唐政权,人称“江南第一宰相”。后任太子詹事时有不满言论,玄宗开元二年(年)闰二月,被贬为果州刺史,同年七月,又被贬为溱州刺史。开元十五年(公元年)回到朝廷。钟绍京是著名书法家钟繇第17代孙,书法造诣很高,史称“小钟”,其书法《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
贺兰进明,生卒年不详,鲜卑人。开元十六年(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时,贺兰进明以御史大夫为临淮节度。张巡被围睢阳,遣南霁云向贺兰进明乞援。贺兰进明妒忌张巡声威,没有答应,张巡遂陷于贼军。后为北海太守,与宰相第五琦为朋党。肃宗乾元二年(年)十一月,第五琦“乾元钱案”发,贺兰进明被贬为溱州司马(一说秦州司马)。贺兰进明好古博雅,《唐才子传》有传。
魏悦,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最宠幸的宦官之一,长期跟随其左右。肃宗上元元年(年)八月,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太上皇李隆基移居甘露殿,宦官高力士、王承恩、魏悦等被流放黔中道,魏悦被流放溱州。
岐王李珍(?—年),睿宗李旦之孙,薛王李业之子。前岐王李隆范(睿宗第四子,即杜甫诗“岐王宅里寻常见”之岐王)死后,其子李瑾也去世,肃宗旨令李珍嗣岐王。李珍仪表伟如,很像三伯父玄宗。肃宗上元二年(年),方士长塞、镇将朱融与左武卫将军窦如玢等人,图谋拥戴岐王李珍称帝,被金吾将军邢济告发。同年四月乙卯朔(初一),李珍被废为平民,溱州安置,后被“赐死”。
程元振(?—年),肃宗、代宗时宦官。宝应元年(年)初,肃宗病危,朝中大权委任皇太子李豫。张皇后想效法武则天、韦后,发动政变换掉李豫。程元振与李辅国等杀死张皇后,拥立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后妒贤害能,妄杀大将来瑱,排斥宰相裴冕,谗毁李光弼,致人心浮动,吐蕃兵直逼长安,代宗狼狈出逃,唐朝差点灭亡。程元振后来流放溱州,途中被仇家杀死。
源休(?—年),历任监察御史、潭州刺史、御史中丞、左庶子等职。其妻是吏部侍郎王翊女,因小忿而离婚,王家到御史台投诉,源休却未按时答辩,因藐视王法而被流放溱州。源休是丞相崔造的娘舅,后获释,任京兆尹,在德宗建中元年(年)六月,出使回纥有功。
韩偓(约—年),字致光,号致尧,又号玉山樵人,晚唐五代著名诗人。历任左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韩偓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局艰危,他全力辅佐唐昭宗,昭宗多次欲立为相,都被他力辞。后因看不惯权臣朱全忠(朱温)骄横无礼,激怒朱全忠,被贬为濮州司马;不久,又贬为溱州荣懿尉(未到任),再贬为邓州司马。后来,他携带家人投依王审知,于后梁龙德三年(年)前后病逝。韩偓才华横溢,被尊为“一代诗宗”,著有《翰林集》一卷、《香奁集》三卷,《全唐诗》收录其诗多首。
据史载,唐代还有崔思古、杜望之等人在溱州任过职。
此外,伟大诗人李白也与溱州这片土地有一丝关连。肃宗至德二年(年),李白因参加永王幕府而入狱,被判长流夜郎,途中行至奉节遇赦,写下著名的《早发白帝城》而返。当时的夜郎县属于珍州管辖,后来珍州被撤销,夜郎等县成为溱州辖区。如果李白流放到了夜郎,说不定会为这方土地留下不少名篇呢!
溱州和荣懿县治所溱州楼
唐代溱州的州治究竟在何处?由于史志记载不详,引起一些争议,有在万盛城区、青年镇、綦江扶欢镇几种说法。
根据现有的史料和物证,“扶欢说”的可能性不大。
《旧唐书》载:“溱州,下。贞观十六年,置溱州及荣懿、扶欢、乐来三县。”《元和郡县志》载:“(溱州)管县二:荣懿,扶欢。荣懿县:中下,郭下,贞观十七年与州同置。扶欢县:中下,东北至州五十里,贞观十七年与州同置,以县东扶欢山为名。”两书皆将“荣懿”摆在首位,依照唐代州县治所设置惯例,荣懿县治所当为溱州州府所在地,属于州县同治。《元和郡县志》还提到荣懿县有“郭”(即城郭,“郭下”即城郭规模为下等),说明当时的荣懿县建有城郭,而扶欢县没有;更重要一句是“(扶欢)东北至州五十里”,即扶欢县往东北方向走50里是州府。据此更可以判断,溱州州府不在扶欢县,而在东北方向的荣懿县。
由于“扶欢”之名至今未变,处于其东北方向的荣懿县治所(溱州州治),要么在今青年镇,要么在今万盛城区。
据我区著名文史专家孙龙英先生考证,荣懿县治所在青年镇之说,源自道光版《綦江县志》编撰者、綦江名儒罗星(罗春堂)。罗根据当时金兰坝出土的南宋赵牟氏墓《墓志》中“孺人处荣懿,舅姑处新市,相距一舍”等语,判断荣懿县治所在青羊市(今青年镇驻地),后一些史书均受其观点影响。但赵牟氏墓《墓志》所说的“荣懿”,是指南宋时期的荣懿寨,并非唐代的荣懿县。
年,考古人员在万东镇新民村、今龙门道观前发现一座宋墓,墓体残缺,但墓碑《宋太夫人陈氏墓铭》完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现保存于区博物馆)。据碑文介绍,该墓主陈氏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年)七月三十日,是年十月二十五日,“卜吉葬于荣懿寨之南、八面山下、溪桥之侧”。八面山至今仍用旧名,依据地名和方位可以清晰判断,南宋时期的荣懿寨治所,在今万盛城区一带(很可能在观景湾两河口)。
荣懿县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年)改为荣懿寨,荣懿寨消亡于南宋末年。唐荣懿县治所(溱州州治)到底在青年镇还是在万盛城区,目前尚不能明确断定。但根据古代行政设置的延续性,以及万盛城区一带的地理条件分析,唐荣懿县治所(溱州州治)在今万盛城区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青年镇,孙龙英先生认为,估计是唐乐来县(后并入荣懿县)、南宋新市(元代称兴旺市)所在地。
不管唐溱州及荣懿县的中心是在万盛城区还是在青年镇,都说明万盛这块土地的历史文化积淀比较厚重,是名副其实的“唐宋故州”,其文化价值值得高度重视。
月映溱州楼为挖掘溱州历史文化,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年春,万盛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修建溱州文化园。工程于年5月正式动工,年2月,主体建设基本完工。
溱州文化园位于孝子河畔,包括溱州楼和景观广场两部分,占地平方米,建筑融入唐代风格。溱州楼为歇山顶、三重檐,楼高27米(地面部分),共4层(地面3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平方米。楼体飞檐、鸱尾、斗拱、柱础、门窗、回廊、台基、栏杆等构件均仿照唐式建筑,廊柱、斗拱、额枋等采用大木结构,建构精美,气象宏大。景观广场以“山、水、城”为主题,植入假山、镜面水池、宫灯、鸱尾坐凳、国槐、柳树等唐代园林文化元素。广场有一处“溱州明月”雕塑,融传统和现代风格于一体,古雅别致。
同时,邀请市内外10多位楹联、书法名家为溱州楼创作、题写楹联、匾额等。其中,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太品撰联:“史迹溯千秋,古号溱州,今誉名区,唐宋烟云犹在目;新楼高百尺,俯瞰碧浪,仰瞻翠岭,渝黔山水最怡心。”重庆诗词学会副会长陈仁德撰联:“登临胜景,指点名城,黑山历历在望,百里横拖新画卷;曾沐唐风,几经宋雨,青史煌煌可考,千秋长忆古溱州。”重庆书协主席漆钢题写“溱州楼”楼名和“古溱州”石刻。这些大家手笔,让溱州楼更加熠熠生辉。
整个公园建筑特色鲜明,环境古朴优雅,文化氛围厚重,可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登临览胜、怀古思幽。从此,万盛也多了一处文化地标。
月映溱州,梦回大唐。作为万盛前身的大唐溱州,留给我们的记忆甚少,那些散落的时光碎片,已湮没在年的烟云深处,仍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歌吟……
编辑:叶露王筱筠
审核:万志懿
值班总编:徐小华
万盛日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