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世界十大军事统帅毛泽东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其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军事统帅。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非开天辟地创建新中国,横扫十六国联合国军,在对外战争中无一败绩的毛泽东莫属。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毛泽东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身上那种风流儒雅、胸怀天下、坚韧不屈、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质,使他从农民子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毛泽东十七岁时离开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之前作《呈父亲》诗一首: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不为人知的是,毛泽东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统帅,而是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的。

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随后湖南宣布独立和光复。少年毛泽东毅然投笔从戎,成为新军第二十五混成旅第五十团第一营左队的一名士兵。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开始,那年他还不满18岁。

这段宝贵的士兵经历,无疑为毛泽东后来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年轻的毛泽东很快就得到了一次“指挥军队”的机会。年11月,桂系军阀谭浩明的军队大败湖南督军傅良佐的军队。傅良左率领残兵败将逃往长沙,毛泽东就读的湖南一师正是溃军北撤的必经之路。

为了避免溃军进校打劫抢掠、伤及学生,毛泽东领导全校“学生志愿军”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护校”行动中。毛泽东率领这支由学生和警察组成的“军队”,借助黑夜的掩护向溃军集结的方向进发。士兵们纷纷举起白衬衣,表示愿意缴械投降。一夜之间,毛泽东带领“部队”收缴了余名溃军的全部武器。

毛泽东凭借自己的机智和果敢,创造了军事生涯中第一次以弱胜强的奇迹。此战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超凡“天赋”。长沙市民都敬佩毛泽东的胆量、奇谋和敢打必胜的精神,并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毛奇”。

秋收起义

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东赣西秋收起义爆发。秋收起义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后,毛泽东否定“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把部队引向罗霄山脉建立革命根据地。当部队走到萍乡县芦溪镇时,遭遇敌军和地主反动武装的偷袭,官兵伤亡三分之一以上。由于起义部队中军阀积习非常严重,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官兵士气低落,不断出现逃亡现象。

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毛泽东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改编”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第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人民军队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经过残酷的“湘江之战”,中央红军从八万多人减少到三万人。德国顾问李德不顾40多万蒋军的围追堵截,仍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边缘。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为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此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支持。

遵义会议

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确立了毛泽东在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蒋介石急调国民党中央军和川黔湘滇四省地方部队向遵义扑来。毛泽东决定挥师渡过赤水河,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红军三路纵队向土城、赤水方向进发,夺取土城后兵锋直指赤水县城。

四渡赤水

四川军阀刘湘责令川军悍将潘文华率几个王牌旅南下抢占赤水、土城等要点,阻止红军前进。红一军团与川军精锐部队在土城附近地区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红军无法迅速歼灭川军主力,中央军追兵又步步紧逼。毛泽东决定改由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这就是四渡赤水的“第一渡”。

一渡赤水后,中央红军再次寻机向长江渡口挺进。中央军、黔军和川军合力围堵红军部队,毛泽东决定暂缓北渡长江,占领了敌军防御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蒋介石命令滇军、川军在扎西与红军进行决战。毛泽东发现敌人的注意力全集中在西线,而东线只留战斗力较弱的黔军防守,于是决定回师贵州,二渡赤水河。

二渡赤水之后,红军在娄山关击败贵州军阀王家烈主力占领遵义城。王家烈和中央军吴奇伟部发动反攻,企图重新夺回遵义城。毛泽东指挥红军穿插到敌军侧翼,彻底歼灭被包围的黔军和中央军部队。

此战是长征以来中央红军取得的首场大捷,毙伤敌军余人、俘敌余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蒋介石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蒋介石随即飞抵重庆,直接指挥部队在遵义与中央红军进行决战。毛泽东决定以部分兵力在桐梓、娄山关、遵义一线作战,同时以红三军团向金沙江佯动,以此来迷惑国民党军队。蒋介石果然中计,命令中央军吴奇伟部、滇军孙渡部和川军部队,紧急驰援金沙江守军。毛泽东命令红军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三渡赤水后,中央红军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继续向川南方向前进。红军主力则秘密集结到二郎滩等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再次折回贵州境内。毛泽东再次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部分兵力摆出进攻贵阳的架势。此时,蒋介石就在贵阳指挥作战,而城内仅有区区4个团守军。情急之下,蒋介石急调滇军3个旅紧急回援。

红军虚晃一枪,绕过贵阳南下,渡过北盘江进入云南境内。云南军阀龙云大惊失色,将防守金沙江的部队调往昆明保驾。如此一来,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线就空虚了,红军渡江北上时机终于成熟。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生涯中,又一次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辉煌战例,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晚年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毛泽东在指挥中央红军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即兴赋诗《七律·长征》一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抗日战争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北平和天津相继失陷,整个华北的局势岌岌可危。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国”的“投降论”又被提出,很多人对抗战的前景悲观失望。

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胜利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抗日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出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毛泽东针对“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特别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

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八年抗战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揭示了抗日战争中“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特征。作出了中国不会灭亡,也不能速胜,只要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正确结论。

毛泽东指挥共产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激烈地战斗。抗战期间,共产党军队坚持游击战和正规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消灭了大量日军力量,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抗日战争是毛泽东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取得了军事生涯中第一次对外敌的全面胜利。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奋起反击,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爆发了。

解放战争

毛泽东敏锐地观察到东北是国共军队进行决战的最佳地点。毛泽东严令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取锦州,阻止东北的国民党军队逃进关内,务必将他们全部消灭在东北境内。蒋介石深知东北的重要战略意义,命令锦州守军拼死抵抗,并且组织大批精锐部队前去解围,企图与东北野战军进行决战。

毛泽东及时制止了林彪的动摇,几十万国共军队围绕锦州展开了一系列激战,并且以东北野战军占领锦州而结束。随后的战斗已经失去了悬念,东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被分割成数块,在短时间内就全军覆没了。占领锦州是辽沈战役取胜的关键,毛泽东提出“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战略构想得以实现。

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民党军队不利,而共产党军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进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向中央军委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战役、海州国军之战役,称为淮海战役。主要目标为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和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

随着华野战斗的展开,淮海战役的规模和范围一再扩大,逐渐发展成为六十万共产党军队和八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大决战。毛泽东充分信任粟裕和刘伯承等高级军事将领,将战役的指挥权和决定权下放到前线指挥员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指挥才能。

与毛泽东大胆放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战役计划一变再变,蒋介石在战役期间一再越权直接指挥前线部队。以上因素导致国民党各军团指挥官无所适从、进退失据,丧失了夺取战役主动权的机会,最终被兵力和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华东野战军击败。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毛泽东凭借广阔的胸怀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完胜他的老对手蒋介石,取得了六十万打败八十万的伟大胜利。

三大战役的收官之战“平津战役”,是毛泽东展现其杰出政治和军事才能的最好舞台。平津战役与其说是一场军事胜利,不如说是一次伟大的政治胜利。而毛泽东对傅作义采取的一系列“攻心战”行动,成功转变了傅作义对于“军队和平改编”的态度,直接促成了华北地区的和平解放。

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毛泽东善待以傅作义为首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促成其后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站到共产党一边,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在“三大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个人威望在人民军队中达到了顶点。

抗美援朝

年6月25日拂晓,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不顾毛泽东的劝阻,悍然发动对南朝鲜的战争。北朝鲜在战争初期进展顺利,随着美军突然在仁川登陆,朝鲜军队被拦腰截成两段。美军乘势大举进攻,北朝鲜军队溃不成军,金日成只能到北京向毛泽东求助。

毛泽东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排除斯大林暂缓出动空军的不利影响,毅然决定由彭德怀率领几十万志愿军入朝参战。志愿军经过第一和第二次战役,沉重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中朝联军发起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很快退至三七线,作战过程中大批南韩军队和少量美军被中朝军队歼灭,却并未歼灭联军的重兵集团。彭德怀认为联军是在有计划地南撤,企图诱敌深入,重演仁川登陆故伎,故命令志愿军停止追击。

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第三次战争,把美军和南朝鲜李承晚伪政权赶出了汉城。当中朝军队前锋到达三七线时,彭德怀忽然下令停止追击。得知这一消息后,苏联驻朝大使兼人民军总顾问拉佐瓦耶夫气势汹汹地指着彭德怀说:“你彭德怀右倾,我一定要告你,让斯大林来教训你!”金日成也来到中朝联军司令部,反对彭德怀停止追击的决定。

毛泽东不顾苏联和朝鲜的反对,坚决支持彭德怀的正确决定。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也站在毛泽东的一边。斯大林严厉批评了拉佐瓦耶夫,指出强行南下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并且撤销他的大使职务,命其迅速回国等候处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里没有任何权威,也不会被“友谊”所蒙蔽,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是他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次战役以后,毛泽东思考后向彭德怀提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毛泽东已经敏锐的观察到朝鲜战场敌我力量的变化,并且逐渐调整之前过高的预期,开始思考停战谈判的问题。

五次战役还未结束,毛泽东就已经决定与美国进行谈判,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审时度势做出的最终抉择。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时至今日,毛泽东抗美援朝的决定仍然争议不断,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伤亡了几十万人,经济损失更是不可计数,甚至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

几十年来,人们都在重复同一个问题,“为拯救朝鲜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毛泽东个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他寄予厚望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笔者认为,抗美援朝创造的精神价值,远大于其军事价值和政治意义。毛泽东决定抗美援朝,就是要彻底消除全体国人对美国等西方列强的恐惧心理。要根除中国社会崇美和恐美的锢疾,就必须在战场上彻底击败美国军队。最后的胜利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一面武装国民党军队。随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台湾与美国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毛泽东担心美台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有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的局面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

年9月3日,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给金门的守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美国政府要求蒋介石马上撤离金门和马祖的全部守军,彻底脱离和中国大陆的一切联系,以便造成台湾独立的事实。蒋介石一方面还梦想反攻大陆,另一方面从内心里反对分裂中国,因此坚决不肯接受美国的要求。

毛泽东对蒋介石这个老对手非常了解,也赞同他维护中国统一的初衷。为了阻止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毛泽东将炮击金门的作战目标,从解放台湾调整为阻止台湾分裂。毛泽东命令解放军解除封锁,改为“单打双停(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单打双不打)”,逐渐减少攻势。大陆方面维持单打双不打状态,直到年中国大陆和美国建交为止。

年7月18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中东,最近那里很热闹,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戏我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个决定─炮打金门!”

毛泽东表示,中国民众上街游行示威是在道义上和政治上支援“中东人民反侵略”,但光是道义支援不够,必须有实际行动,攻打金门马祖地区,牵制美军在远东的兵力。

炮击金门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神来之笔”,表明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经达到巅峰状态。这标志着毛泽东已经从单纯的“军事家”,转变为一个拥有独创军事理论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伟大军事统帅”。

笔者认为,纵观五千年中国历史,能够跻身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行列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多年前的孙子,另一位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军事统帅,同时还是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和理论家。而真正能够达到历代军事家所追求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理想境界者,则唯有毛泽东一人。

毛泽东是游击战的大师,游击战不是他的发明,但让游击战在战略思想的圣殿登堂入室,则是他的非凡贡献。毛泽东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游击战,是包含了战略进攻战役迂回包围战术突击的游击战。

毛泽东既是一位军事理论巨匠,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战争艺术大师。他众多的军事理论论著,奠定了现代中国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基础,培养出许许多多著名将领,至今仍是现代中国军人学习军事、了解战争、研究战争的钥匙,并常年置之于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军人的案头。

毛泽东指挥人民军队与外敌人作战数十年,击败过日本军队、美国军队、英国军队和印度军队,保持了对外战争全胜的记录。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矗立于中国军事史的巅峰。

END

文字

草庐评天下

图片

网络

军武酷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来源和立场与本公号无关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拉萨哪家好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aizx.com/thtc/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