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座古镇,曾经是县城,如今是中国历史

白癜风的初期图片 https://m-mip.39.net/nk/mipso_5371622.html

云南画报新媒体中心发布

河西古镇

图/大狗熊

过去云南有句老话:“新兴姑娘河西布,通海酱油禄丰醋”。说的是马帮时代云南的著名特产,新兴就是现在玉溪的红塔区,那里的姑娘不但漂亮,而且都十分能干,自古闻名。而河西就是当时的河西县,现在通海的河西镇,那里以纺织业著称。今通海县的河西镇、兴蒙蒙古族乡、四街镇、纳古回族乡、九街镇九街村大部及今峨山县的小街镇,为原河西县所属。年,通海、河西两县合并,河西县的称呼存在年之后随并县而消失。时光仿佛停留在了年,一个完整的县城建制的古镇保留了下来。年,河西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河西县城明代叫乡绅村,清代为县中区、第一区;民国时期为台山镇,后改称普应镇;建国后名城关镇,年11月通海、河西两县合并后改称为西城镇,年为河西镇。明崇祯六年()筑石城,周围2.3华里,城墙高一丈余,开四门,东门名朝阳,南门名迎熏,西门名聚奎,北门名拱极。年后拆除城墙,目前仅余西门。

河西人文荟萃,历史上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河西镇共有文武进士、举人人。这些人物,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又恰似历史链条上的一个个横断面。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葛中选、王善量、苏心谷、高应美、李瑞兰、李景三、罗树昌、杨玉川、马克昌、戴学孔、柏松云、解瑄等众多的人杰。

在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中,河西镇将诸多文化遗产保存到了今天,其中,散落于古镇街巷中的各式传统民居最值得称道。步入曲折的小巷,众多风格独特的宅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一进四院、八马推车……这些宅院,或中西合璧,或曲径通幽,或高墙深院,不仅体现着通海本土民居文化,也诠释着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

镇辖区内有圆明寺、大兴福寺、河西文庙3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葛中选神道碑2家市级保护单位;

县级保护单位共18家,古寺庙座。

古镇民居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其中清代及民国时期保存至今的民房约多所,镇政府所在地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及民国民居余所。

河西文庙

河西文庙位于河西镇东南部,于明成化七年(年)治所迁此后重建。占地达多平方米,规模堪称宏大。

在文庙的文明坊上,还留存着抗战时期的标语“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河西文庙内的石鼓,是云南所有文庙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套。作为“中国第一文物”的石鼓,雕刻于先秦,原件藏于故宫。过去每个文庙都要仿制一套收藏,多以不存。河西这套是光绪年间制作的。

圆明寺

圆明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被称为“滇中第一古刹”。民国期间辟为公园,成为河西最为名胜之地。圆明寺在河西古代所列的内外八景中名列第一,与秀山涌金寺一样声名远播,常有外州县香客慕名来此敬香拜佛,如今也是最负盛名之佛寺。

大兴福寺

大兴福寺建于元朝末年,据《河西县志》载"洪武间旧有福寺",如今大兴福寺重檐大殿的梁柱斗栱和屋面的瓦都保存了元代的风格。寺中保存一尊石雕山羊。经专家鉴定为元朝的遗物。大兴福寺面积虽然不大,但从保存的建筑格局来看,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距河西城东门一里许,宗祠布局坐西朝东,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由祠堂大门牌坊、中殿、大殿和过去的大门前大池塘(现改为停车场)四大部分组成。宗祠始建于明朝前期,清嘉庆丁卯年(年)族人筹资扩建,始具现存规模。据宗谱所载,其祖乃四川眉县苏轼之后裔苏那怀,曾在江宁府上元县做官。元末,苏那怀奉调入滇,守河西曲陀关,这支苏东坡的后人就在河西定居下来。

TIPS

从通海县城出发,直奔玉溪方向,12公里便可到达河西镇。在镇中的河西文庙保留着唐代古柏,明代碑刻,清仿先秦石鼓文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永济桥位于河西镇北门外,唐宋时期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

从永济桥往上,穿过李氏孝节坊,继续步行大概10分钟,便可到达普应山下的圆明寺。圆明寺依山就势,层层迭起,香火旺盛。寺中曾出过高僧圆泰、普法和尚两位高僧。现在圆明寺的主持通禅大师,文革期间依旧终守寺院。当时寺庙作为学校,通禅大师靠学生一人一口饭,坚守寺庙。八十年代后,现在寺中佛像匾联金碧辉煌,已是滇中名刹。

河西镇大回村马家大院共有三座。三座建筑建于到十年间,建筑风格却由金碧辉煌的中式传统到简洁气派的中西合璧,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见证了马家百年的兴衰。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云南小村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aizx.com/thms/9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