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的历史,竟然比人类的文明史还要悠久。
在人类社会还没有文明开化的时候,原始人类就已经学会洗澡了。
打猎身上弄到血了——河边洗一洗
天热出汗了——小溪边泡一泡
碰巧下雨了——冲冲很畅快
生活在原始田野间的远古人,洗澡就是自我清洁的常事。
/沐浴——备受重视的礼仪/
跨过原始社会之后,当社会出现阶级,洗澡一事变得并不日常,而是严肃的礼仪。
殷商时期,沐浴已是礼仪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在举行国家大典仪式之前,主事者定要沐浴更衣,表示虔诚。
礼节规定下的沐浴,细致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人对“洗澡”一事,很是看重,也非常细致。《说文》曰:“澡身曰浴”是也。我国殷商的甲骨文中,发现刻有“沐浴”二字。
古代人甚至对于洗澡的各个部位都有专门的描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两千多年前的“虢李子白盘”浴器,是商周时期精致的浴器。它于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洗浴的器皿,成为了镇馆之宝。
/沐浴——属于上层社会/
古代的沐浴,往往是上层人士的专享。
在周天子的赏封中,不仅会给有功的大臣奖励封地,还会有专门划分给沐浴泡汤的部分,这种封地被叫做“汤沐邑”,专为洗澡而设,接受赏封的诸侯在要朝见天子之前,要先在这里沐浴洗澡,整理着装。
秦汉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三日洗头、五日沐浴的习惯,官府为此专门设立假期,叫做休沐,古代的公务员们可以在这一天,好好沐浴休整,以备迎接次日的工作。
/沐浴——可养生/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人宣扬洗澡的好处。《淮南子》中说“浴使虮虱尽去,百病愈也”。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写就了《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沐浴经》属于道教、医术范畴,详细记载了沐浴的养生方法、防治疾病、功效药用等内容。
而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的“上巳节”,为了祓除不祥,人们倾城到河里、水边沐浴去除宿垢,称为“大洁”,这是属于平民百姓的沐浴乐事。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对京都仕女这天到河边玩水的生动写照。
--
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沐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两千年的古埃及已有浴室。古希腊人崇尚禁欲主义,以吃苦为乐事,因此他们只在体育活动后才用冷水冲洗一下。巴勒斯坦的伊斯兰教徒,每天祷告前要沐浴。现在,从喜马拉雅山麓奔涌而来的恒河水,被印度教徒仍视为“通向天堂的大门”,十二年一次的沐浴圣礼就在这里举行,数百万虔诚的印度人跳进圣河,蔚为大观。
古罗马人非常重视洗澡,浴室以皇帝名字命名,建筑富丽堂皇,像一座宫殿,并以此为社交活动中心。罗马大浴园规模宏阔,园内有各色珠壁,莹光悦目,沿墙两边排列着一座座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石雕像。澡堂的地板用白色大理石和马赛克镶嵌,构成各种图案。浴池的形制也各不相同,有正方形、长方形,也有圆形和椭圆形。
罗马澡堂既是政治家和商人进行私下交易的场所,又是富人竞财比富的场合。许多古罗马的贵妇用牛奶洗澡,一位古罗马皇帝的妻子竟养了五百条驴专门为她运送洗澡的牛奶。难怪当时的罗马贵族入浴园后常常乐而忘返。
--
时至今日,沐浴洗澡已经变成很普遍的一种生活日常。它早已脱离旧时和上流社会,宗教,祭祀牵绊的层层关系,变成大多数人在忙碌工作之余,浮生偷闲的日常享受。
我们选择合适的水温,精致的清洁用品,在沐浴之后,还会选择舒适的浴巾拭干水分。认真洗澡沐浴,也是人们对自我生活的一种仔细审视。
若是偶尔想到几千年前的古人,在过去某一个时刻同样享受过沐浴的乐趣,也许会生出一种神奇而穿越的感觉。毕竟这一个悠久的动作,竟被人类重复了几千年。
人类,真是穿越千年,也还是生活在同一个月亮下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