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与近现代战争紧密相连
其责任感、使命感
既源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也源自对正义和平的向往!
小关听说
咱们桐梓也走出去一位
新华社的战地记者
今天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核心阅读
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 ”,是一项比较风光的行当,同时也是一项比较危险的职业。特别是战地记者,到前线采访,枪林弹雨,随时都有被击中的危险。
据统计,年,全球至少有65名新闻工作者遇难,其中35人死于战地采访。在我国,也有不少军事记者,在过往的战争中,从战地传回大量的现场感十分强烈的新闻。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些战地记者中,就有一位是我们的贵州老乡——桐梓人周金城。
贵州民族报《天下贵州人》周刊
年7月19日A4版
在生死考验中记录对越自卫反击战
——贵州桐梓籍军事记者周金城的战地传奇
本报记者刘学文
投笔从戎,七年战地记者成就不平凡人生
记者:您是怎样从学校走进军营的?
年春节摄于桐梓
周金城:抗日战争爆发,父亲所在的沈阳兵工厂被迫南迁。几经辗转, 落脚贵州省桐梓县,我在这里出生。年高考,被贵州大学物理系录取。与此同时,年秋季专征城市兵的工作开始。征兵人员上门动员,说是要招收“特种兵”,希望我报名。我想,我的理想是当个物理学家,“特种兵”可能会与物理学家有些联系吧,就报名了。不久,邮递员送来一封信函,打开一看,是入伍通知书!于是,我就同那年在遵义市城区征召的多名新兵一起,穿上新军装,乘汽车、转火车、再坐汽车,一路颠簸,一路向西, 来到驻防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昆明军区边防步兵第11团,成了一名边防战士。
记者: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新华社战地记者,您做出了哪些努力?
年春节摄于遵义
周金城:参军来到西双版纳后,我发现边疆的风土人情与内地大不同,很有特色。我就想,在校读书时,我爱读诗写诗,为何不发挥此特长,把它写下来,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呢?于是,我把能利用的一切空余时间都利用起来,有时甚至是夜半下哨回到宿舍也不马上睡觉,而是躲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把在哨位上打好的腹稿记录下来,待节假日修改。我从写诗开始,然后写小说。
年3月摄于昆明
年,小诗《易武冬日桃花红》发表在《西双版纳报》上,得了4元钱的稿费,与当时列兵的6元钱津贴相差无几。年,短篇小说《荣誉》刊登在《昆明部队文艺丛书》上,稿费达30元,高出我中士班长的津贴两倍多!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我的任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班长、排长、团宣传干事、边防军分区报道组长。经常参加大军区一级举办的文学和新闻培训班,专业知识有了明显的提升。有散文刊登在《解放军报》上。还写了几篇短篇小说,为军内外的文学刊物选用。在新闻写作方面,有长篇通讯上了《云南日报》的头条;接着又有一篇特写,被《解放军报》用一个版面的四分之三刊载,这都开创了军分区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的先河。所有这些,都为我后来调任新华社军事记者创造了条件。
记者:您当了几年的战地记者?主要采访了哪些战役?
年9月,摄于云南省镇康县南伞边境界碑
周金城:前后一共七年。年8月至年3月是昆明军区新华分社的记者,做了近6年的战地采访。随后借调到北京参加《当代中国》大型政论丛书的编写工作。两年时间,三本书成。
早在年8月,我们新华社昆明军区分社的记者,就深入云南边防前线,采写越南武装人员开枪开炮,打死打伤我边民、毁坏我边民房屋财产战争罪行的报道文章,为后来进行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造舆论。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几名记者发出的相关报道,达数百条之多!当时,全国的各大传媒,几乎天天都会见到我们的名字和采写的边境报道。由于揭露越军暴行的舆论造的很到位,受到上级的表扬,但也引起越南当局的强烈不满,诬蔑我们造谣,将我和其他一些同行的名字列入“黑名单”。
年2月21日,新华社记者组渡过红河的北望留影
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一开打,我即作为新华社派往十三军的随军记者,于21日进入越南战地,直至3月5日撤军,参与了整个战争进程的采访。跨过红河,跟随部队一路向南, 直达五十多公里处的越南北方避暑胜地黄连山。每天都有战斗捷报传回后方。
撤军归来,中越边境防御作战延续了十年,我继续作战地报道。我曾数次登上扣林山的.2米主峰,为战地的环境恶劣、为战斗的惨烈悲壮而震撼,在写出几篇消息之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创作出两篇报告文学,突出宣传扣林山战斗中涌现出的两位战斗英雄。一篇是《战火中锤炼的钢材》,描写的是一等功臣邓德富,《解放军文艺》年9月号刊载;另一篇是《智与勇的赞歌》,歌颂的是苗族战斗英雄吴良保,刊登在《边疆文艺》年1月号。
生死考验中诞生的战地作品
全面记录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记者:在战场上采访,如何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是否遇到过生命危险?
年2月22日,越南老街的一处废墟前
周金城:年进行的那场战争,我们这 泼随军记者,是经严格挑选而确定的。大都年纪较轻,身体健康,有当过士兵、经过基层连队严格训练的经历。一般的步兵武器如 、步枪、冲锋枪、手榴弹等能熟练使用。又几乎都是部队新闻干事中的佼佼者,可谓是“文武双全”。在战场上随时都有可能“摇身一变”,由握笔的战地记者变成握枪的士兵,甚至是指挥员投入战斗。即便如此, 次上战场采访,那心情,还是难以言表的。
年2月23日,越南柑塘磷矿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战前夕,年2月16日的傍晚,我们几名来自不同传媒单位的记者,被部队安排在南溪河畔一条公路边的防炮洞里。因为我们被告知,反击战即将开打,要注意防敌炮击。2月17日凌晨,两点钟左右,我正弓着身子靠着防炮洞壁呈半睡半醒时,突然就感到身下一阵地颤,紧接着就是一阵轰轰隆隆的马达声震耳欲聋。我走出洞口看到,在朦胧的夜色里,开着近光灯的坦克,见头不见尾,正风风火火地向前线驶去。我的心,万分激动,暗暗说道:战争,就要打响了!我要上前线了!
年2月23日,越南柑塘磷矿
三天之后,我们记者获准跨过红河,进入越南作战地采访。一开始有些紧张,但过了两三天后,心里想的不是怕而是想尽量靠前,获得战斗现场的材料,写出有现场感的报道来。二月底的一天上午,给部队方面告知后,我和新华社的另一名记者一起,叫上驾驶员,开着吉普车,向前方赶去。车行约十多分钟以后,发现公路的前方,已无人影车影;公路两边,则是稀疏的树林。我们有些心虚了:这是到哪里了?我叫驾驶员放慢速度,注意观察。此时,从右前方一道坎上的树林里,突然冲出两名端着枪的解放军战士,挥手示意我们停下,接受检查。在得知我们是要到前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时,他俩显得有些吃惊,急切地对我们说:你们不能再往前开了!前面两三公里远就是越军的阵地,赶紧退回去!快!快!我们一听,都大吃一惊,随后又暗自庆幸:幸亏两战士及时拦阻,不然,闯进越军阵地,我是上了“黑名单”的人,怕是要被整得很惨啊!
记者:请您谈谈在战场上最感动的人和事。
年2月24日,新华社前线记者组在越南一建筑物留影
周金城:在众多的难忘场景里,有一幅如雕刻般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在一处炮兵阵地旁。一阵惊天动地的炮声后,正在附近采访的我知道又有新的战斗在进行。职业的敏感,驱使我赶紧叫上驾驶员往炮兵阵地奔去。不一会,在路边,我看见一名战士,呆呆地立在一棵大树下。全身上下,黑黢黢的,只有牙齿和眼白是白的。我与他说话,他没有反应。再三发问,还是不见动静。正纳闷时,从阵地上走来一位干部模样的人,他也是满身尘土,声音沙哑。他问明了我的身份和来意后,告诉我,这名战士,“是入伍不到半年的新兵,几次炮战下来,他的听力受到很大的损伤,已经聋了。我让他在路边等着,医院。”听完这位干部的介绍,我再仔细地看着眼前的这位战士,发现他呆呆的模样,与一段熏黑的木桩差不多。此刻,我的心,好痛!
记者:作为战地记者,您写过哪些有影响的报道?
年2月27日,越南黄连山避暑胜地一建筑物前留影
周金城:战地消息采写了很多,难以细数。大块头的文章有:《彝族战斗英雄阿尔子日》,与另一名新华社记者合写,长篇人物通讯,载《人民日报》年4月29日三版头条。
年6月初,上扣林山采访。身旁是警卫战士
报告文学,是新闻体裁中的一种,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因此,用它来宣传战斗英雄,比消息甚至人物通讯,更生动、更形象,也更具感染力。我充分利用报告文学的这一特点,撤军归来,相继创作出七、八篇报告文学,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有的还获了奖。如:《山达之歌》,载《解放军文艺》年9月号。《阿尔子日》,载《解放军文艺丛书》。年12月,在教育部《语文教育通讯》和首届“我所喜欢的十本书”评选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全国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一。《姐姐啊姐姐》,载《边疆文艺》年3月号,被昆明军区政治部评为年度昆明军区军事题材文艺创作三等奖。
记者:您的报道是否会给中央决策带来影响?
年6月初,上扣林山采访后留影
周金城:年3月中旬,我写了一篇名为《前线部队英模事迹报告团在西南三省作巡回报告反响强烈》的内参发往北京。不久,总社军事部电话告知我分社,说是中组部领导看了这篇内参,非常高兴,当即向中央报告,要求向全国各地派出英模事迹报告团,大力宣传前线将士的英雄事迹。很快,前线英模事迹报告团的身影,便出现在大江南北;也很快,“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理解万岁”等口号,便响彻神州大地。前线英模事迹报告团在全国的巡回报告,对当时全国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年6月初,扣林山战地采访。左起:部队新闻干事、李石元记者、我、部队新闻干事
专机送我到边境采访,在三十多年前的云南边疆,是绝无仅有的!年4月初的一天下午,两点过钟,刚上班,分社社长就接到新华总社军事部负责人的紧急电话,言云南边境麻栗坡段发生“紧急事件”,中央有关部门严重关切,正通过地方和军队的渠道了解真实情况,希望新华社发挥自己的优势,予以配合。该负责人要求立即派出记者,到边境现场去了解情况,及时上报。情况紧急,社长遵命照办,指派我完成。从昆明到麻栗坡,有多公里之遥。要快速完成“紧急任务”, 的办法就是求助昆明空军指挥部派出飞机。还好,进展十分顺利。4点来钟,我乘坐昆明空指的安—24飞机向东南飞行,一个多小时后,降落在砚山军用机场,有吉普车迎候。
年3月,新闻同行在中越边境采访后留影
大约在晚上十点来钟,我在同边境连队的干部战士座谈之后,边境“紧急事件”的全部真相就搞清楚了。原来是越军在扣林山战斗失利之后,心有不甘,又在麻栗坡边境一线的老山、者阴山挑起事端。我连夜将了解到的情况,在军用电话里向远在昆明还在办公室守候的社长报告。此时,已是凌晨一点钟了。我不知道我的这次现场采访活动对中央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何种作用,但我知道,二十多天后的4月28日凌晨5时56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又一重大战役——老山之战,在这里打响了。
记者:战地记者经历,您认为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最痛苦的是什么?
年3月,麻栗坡前线炮兵阵地留影
周金城:能作为新华社的随军记者赴前线采访,这是多少新闻记者特别是军事记者梦寐以求的事啊!毕竟,出动数十万大军去教训邻国的事,三十年都难遇到一次。而一个军事记者能上战场作战地采访的黄金年龄段,不足一个“三十年”啊!而我,赶上了,而且还是西线部队主力军的随军记者!我骄傲!
年清明节,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率慰问团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烈士
说到最痛苦的是什么?对于我这些上过战场的人来说,一定是与牺牲有关,就是烈士陵园。我曾数次自己或陪同慰问团去祭扫麻栗坡、马关、屏边等地的烈士陵园,每去一次,都会引起我的伤感。因为我在前线采访,看到的干部战士都非常年轻。然而,为了保家卫国,却长眠在云南边境一线宏大的烈士陵园里!
八千里路云和月
乡愁就是故乡那一碗香喷喷的羊肉粉
记者:退休后有些什么爱好?怎么会喜欢上儿歌创作?
年4月,昆明圆通山公园赏樱花
周金城:退休后,我婉谢一些媒体和老年大学编报、授课的邀请,做我过往想做而又没有时间做的事:书法、诗词、歌词的创作。
年3月,昆明至北京的飞机上
儿歌创作,纯属偶然。外孙女七、八岁时,但凡双休日和寒暑假,都会到我这里来,一是辅导她做作业,二是带她玩。每每做完作业后,她都会拉着保姆或做游戏,或把客厅的大窗帘当作幕布,表演在校学到的节目。她甚至要我按照她的想法,写出一个小小的情景剧本来排演。由此,我想到,我的歌词创作,应该有儿歌的位置。于是,相继创作出《颂歌献给习爷爷》《爷爷的脊梁》等。其中一首《红嘴鸥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在昆明市教育局和昆明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获奖。
记者:您经常回贵州吗?对于贵州近年的变化,有什么感触?
年5月,昆明
周金城:年轻的时候,因工作较忙,同时,也在为少年时“成名成家”的立志而拼搏,因此回遵义、桐梓的次数较少。退休之后,有时间了,回家乡的次数就多了。对家乡的巨大变化甚为欣慰。特别是县县通高速,印象更为深刻。动车的开通,让我从昆明回遵义、桐梓方便极了。还有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更让我刮目相看。所有这些,都是物质层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被人发现。
年10月3日,娄山关
而不容易被人发现看到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被我这个当了一辈子记者的“新闻眼”观察到了,那就是人们的精神状态,从里到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少时,曾听父言,相较兵工厂工人的起早贪黑工作,本地人的懒散,甚至还有一些人染上抽鸦片的恶习,因抗战而来到桐梓的外地人对此都很反感。如今,几次回到家乡,人无分男女,年无分老少,脸上挂的是笑容,身上穿的是时尚服装,吃碗羊肉粉,喝杯“酒乡”酒,充起“壳子”来,天南海北,前朝后世,眉飞色舞,安逸得板板!往昔“干人”穷苦落寞的景象,一扫而光!正是因为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化,才有了今天的贵州人的“日鼓鼓”!
记者:您的乡愁是什么?
年2月,家中
周金城:乡愁是家乡的山与水,乡愁是家乡的人与物,乡愁是课桌上的“ ”,乡愁是田坝里的油菜花,乡愁是我年10月1日回遵义参加四中百年校庆创作的的一首诗:
游子离家数十春,梦中常吃羊肉粉。四中校庆回故乡,美梦终究当了真……尝遍神州诸小吃,唯我遵义羊肉粉。游子回家解乡愁,乡愁也是羊肉粉!
三等功奖章
乡愁还是我最近写作的一首歌词《游子梦遵义红》:独在异乡为异客,夜长故乡入梦中。它是涟漪无声的湘江水,它是光彩夺目的遵义红。我梦见:伟大的历史转折,在一座小楼里艰难完成;鲜红的雄关残阳,在一座大碑上书写丰功。还有那:红花岗上的山花,迎来了一轮太阳的初升;红军墓旁的芳草,掩映着一位年轻的英雄。爱嗨哟——走南北,闯西东,游子何惧关山万千重。红色记忆,越老越浓,陪伴我走过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陪伴我度过了半个世纪春和冬。遵义红啊遵义红,你的基因流动在我的血脉里,你的荣光振奋着我的中华梦!
记者: 请您对家乡送上您 的祝福!
周金城:桐梓是我的出生地,我爱桐梓!在这里,我用我年10月3日创作的的一首诗来祝福桐梓:少时离家老来还,乡音无改看新颜。高楼替代平房矮,靚街拉伸窄巷弯;昔有抗日兵工厂,今建富民小康县。羊年重回出生地,愿我桐梓岁岁安!
嘉宾访谈
周金城,作家、诗人、书法家、记者,贵州遵义桐梓人,现居昆明。四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作为新华社派出的随军记者,赴前线采访。大量战地新闻,广载各大传媒。一篇“内参”,在全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活动。空军专机送他到边境作现场调查,这在当时,绝无仅有。多次获嘉奖,荣记三等功一次,被誉为“传奇战地记者”。
有文学作品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刋杂志上发表,著有《新闻采写实践》等多部著作,参编《当代中国》大型政论丛书。
(来源:年7月19日贵州民族报《天下贵州人》周刊)
精彩推荐:
来桐梓当老板吗?全年可养身,商铺还免租哦
这4家“黑榜”店,你想都想不到!
桐梓人,你家的电费多交了吗?如何让娃儿假期过得有意义?桐梓这儿有免费的辅导班!
我县收听收看全国禁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到我县调研
主办方:桐梓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金晶
审核:令狐艳张体旁
本期编辑:杨明凤杜瑶
本期制作:娄云霄(实习生)
投稿邮箱:
qq.得了白癜风好治疗吗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