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仍是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有多么向往四季如春的“彩云之南”。云南的玉溪,有一座通海古城,有意思的是,这座古城像极了一颗官印。
清代诗人钱南园在《雨宿通海》中写道“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道出了通海古城的钟灵毓秀。通海古城走过了千年岁月,位于云南省玉溪市东部的通海古城,占地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从空中俯瞰,犹如一颗方方正正的官印,而印纽就是建于明代的聚奎阁。
通海文化积淀厚重,文化遗产丰富,有“礼乐名邦”之美誉。唐南诏开“通海城路”启通海人文之风,宋大理国在滇南置秀山郡为郡治所在地,元通海为路治所在地,明置通海御并“戍兵屯田”,年通海、河西和平解放,年原通海县、河西县合并为杞麓县,年称通海县至今。
通海古城标志——聚奎阁古城东西南北4条街交汇处的聚奎阁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多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距今百余年。
“高拱辰居”、“四维统纽”、“冠冕南州”,这些悬挂在阁楼上的匾额,昭示着古城辉煌的过往。“四维统纽”也是中心的意思,统纽着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等;“冠冕南州”进一步细化了“四维统纽”的意思,冠冕南州是说通海古城从唐代一直到清初,冠盖整个滇南。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通海古城中央的聚奎阁,是一座攒尖顶式四方单体三重檐建筑,曾两次被大火焚毁。在光绪五年重建并保存至今。聚奎阁以南方铁栗树为建材,按照我国营造法式的榫卯结构建造,曾在多年的历史中历经两次地震,却安然无恙,是我国传统建筑结构的科学性的完美注解。
聚奎阁的顶楼供奉着魁星,这是传说中主宰科举考试的大神,他手里的那一支笔,专门用来点考试中榜者的姓名。在聚奎阁上瞻望四合,古城以阁为中心向四面延伸,而当初,通海古城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通海古城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彝族人在此居住。汉朝时,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无数客商经由这里,北到巴蜀,南到交趾(现在的越南),到了唐朝时期,朝廷在此设都督府,取名“通海”。意为通江达海。胸怀万里之地。明洪武年间,随着移民屯田政策的实施,大量中原人口迁居于此。他们在古城大兴教育,提倡儒学,崇文重教蔚然成风。那时,人口仅5万的通海,就建有5个书院。数百年间,走出无数文人大儒。今天的通海,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对的街巷格局。
聚奎阁是古城标志性建筑,以它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呈十字形散射开来,与其他古城的繁华热闹不同,这里的街巷多了一份优雅与宁静,琅琅的读书声,悠扬的古琴声,是古城人熟悉的旋律。
在通海古城,除了能欣赏到许多原生态的街巷和建筑,还有秀山、三圣宫、白龙寺、通海文庙等当地名胜可供游玩。把通海古城,加入到你的最新旅行计划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