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桐梓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娄山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桐梓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掀开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70年来,桐梓经济总量从不足万元到接近亿元,实现了四次大跨越。第一次大跨越,从-年,长达31年之久,跨上1亿元台阶;第二次大跨越,从-年,用17年时间跨上了10亿元台阶;第三次大跨越,从-年,用16年时间突破了亿大关,跻身贵州百亿强县。预计到年,经济总量将会突破亿大关,实现第四次跨越。
人均GDP大幅提升。70年来,全县人均GDP累计增加元,由年的33元到年的元。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小康创建标准线,是年的倍。
财政实力大幅提升。第一次是稳步增长期,年至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6万元首次突破1亿元;第二次是快速增长期,以平均每年2位数的递增速度快速增长,年至年,财政总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15.01亿元。年全县财政支出仅15万元,到年达到45.69亿元,重点针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支出。
脱贫攻坚夺取历史性胜利
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2亿元,修建通村、通组路公里,实施饮水安全项目个,建成通讯基站个,改造农网公里、安全住房5.2万户、人居环境6.49万户,易地扶贫搬迁2万人,累计出列贫困村个,减少贫困人口1.4万户5.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44%,成为世界减贫中国智慧的成功典范。年9月21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桐梓退出贫困县行列,桐梓人民甩掉了千年的穷帽。
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二三产业比较落后,经济基本以传统农业种养殖为主导,三次产业结构比73.2:14.7:12.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产比重逐步降低,工业和服务行业快速崛起,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20.3:40.5:39.2。
工业从无到有。新中国成立时,桐梓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五小”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桐梓工业的主角。进入21世纪,时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桐梓工业真正进入起步阶段,全县制定了“打造新型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上亿元投资的工业大项目源源不断地入驻,容光煤矿、花秋一矿及二矿、吉源煤矿等几十家大中型煤矿全面铺开。相继建成娄山关高新区和娄山关经开区2个省级园区,截止年入驻生产企业近家。工业的崛起拉动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从年的万元,发展到年的68.61亿元。
农业从小到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农业实现由“以粮为纲”向粮果蓄经等多元结构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尤其是特色农业初具雏形。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7.82亿元,粮食产量14.42万吨,是粮食产量的2.38倍。累计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4个,建成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三品一标”产地认证面积达75.89万亩、产品个,桐梓方竹笋、桐梓蜂蜜、花秋土鸡、桐梓黄牛等特色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荣获“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省级农商联动示范县”称号。
服务业从弱到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不足万元,占GDP总量不到十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全县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突破1亿元大关。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年的万元上升到32.23亿元。大力发展电商,全县有快递物流网点个,实现网络零售额.47亿元。截至年,全县拥有民用汽车已超过8万辆,年底仅有6辆。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县城版图翻倍拓展。年,桐梓县一条河滨大道开启了全省城镇化建设的先河,率先实施县城开发,创造了闻名省内外的“桐梓速度、桐梓精神、桐梓形象”。近年来,围绕旧城改造,以新代旧、以城带乡,新建蟠龙、高铁、楚米三大新县城片区。县城区面积超过23平方公里,城镇化进程指数达到76.27%。年来,开通了公交线路,与县城区接壤的燎原、楚米两大乡镇基本实现“同城化”。
城建项目翻倍增长。21世纪初,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固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拉动整个投资增长的中坚力量,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支撑国民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2年来,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了51.33倍,年完成15.31亿元。
乡村颜值翻倍刷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和“三改三化三治”工程全面实施,覆盖全县个村,受益群众占农村人口的90%以上。实施集镇和特色小城镇打造,完成集镇建设18个,打造新站、松坎、官仓、狮溪和水坝塘等特色小城镇12个,其中九坝镇被纳入“全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突破
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约60公里,仅有一条川黔公路。年至年,累计建成公路.93公里,其中,年10月川黔铁路全线通车。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建成通车公路里程达.07公里,特别是年以来的5年时间里,建成通车公路里程达.44公里。年元月,渝黔快铁正式通车运营,形成了“五高两铁两国道七省道”组成的主干交通网络,桐梓南下北上、通江达海,一日可还。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路网密度达1.95公里/平方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建制村通客率均达%,公路货物周转量21.5亿吨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22.6亿人公里。
水利设施覆盖城乡。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设施较为落后,农业只能“靠天吃饭”。如今,我们建起了天门河、新桥、坛子口、槐子等骨干水库,新增库容万立方米,供水能力万立方米。实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处,分散式供水工程处,完成21个乡镇集镇供水工程建设,城镇自来水通水率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基本解决了城乡人畜饮水问题。
大电强网加快形成。电力建设前所未有,现有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4座,先后建成一批火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供电户数达23.7万余户,供电可靠率99.%,综合电压合格率99.53%。
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保障由弱变强,建成通信光缆1.6万公里,上链宽带达G,全县建成4G基站个,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移动电话用户52.5万户,互联网用户9.95万户。
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教育发展蒸蒸日上。经过70年的发展,全县学校规模小、布点少的局面已成为历史,截至年,县内共有学前教育所;普通小学所,比年增加所;普通中学45所,比年增加43所;建成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医疗环境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仅1医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院数量快速增加,目前达到18家,医院1所、医院1所、医院2所、医院8所;各乡(镇、街道)及所辖村(社区)分别至少设立1个卫生院和卫生服务站。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从年的忽略不计发展到年的1.96人。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8个,广电宽带基站个。数字电视覆盖城乡,正常使用数字电视用户达4.9万户。桐梓还被评为贵州(灯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近年来,全县进入“全民健身时代”,共有青少年活动中心1处、各种体育场地近千个。多次举办县级运动会,积极参与省、市乃至国家级比赛,桐梓籍运动员多次斩获国家、世界级竞技赛奖牌。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控制在4%以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参合率达95%,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信访维稳总体可控,安全生产形势向好,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记者张体旁)
精彩推荐:医院“午间门诊”开设!中午也可以就诊啦!桐梓籍女孩赵雪雯亮相央视《奋斗吧中华儿女》大型文艺晚会桐梓鞍山小学搬家了!主办方:桐梓县融媒体中心监制:金晶审核:令狐艳张体旁本期编辑:陈泽珊梁丽婷本期制作:梁丽婷投稿邮箱:qq.儿童白颠疯如何确诊儿童白颠疯如何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