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每天阅读一个历史小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哲理,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下方“历史故事” 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壮举。
《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是这样写的: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这段流传千古的文字,让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扼腕唏嘘。项羽不肯过江一事,自然也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议论评说的热点。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歌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项羽不肯过江的态度。
杜牧的《题乌江亭》一诗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认为,项羽应该渡江,以图东山再起。
今人《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说: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李宗吾的意思是,项羽脸皮太薄,太爱面子,不够厚黑。
总而言之,人们认为,项羽是有条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委屈。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是项羽渡过长江,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
到了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这时项羽本来是欲东渡的,他跑到江边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原来的计划。可叹的是,迎接项羽的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给项羽的只是渡江的条件,并没有足王的踪影,若是一支大军,估计他还是要过江的。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的一个小亭长,反倒失去了信心。
考察当时的形势,项羽即使是过了江,即使是手中尚有一些部队,过江后也没有好结果的,因为江东早已不是他起兵时的江东了,这时的江东已经是刘邦的地盘了。
朱东润《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讲到项羽败亡时说: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此则时势所趋,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这已经清清楚楚说出了,楚汉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东越人已经占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东南,并且不附楚;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东越人是站在刘邦一方的。江南广大地区已经不是当年项羽起兵时的局面,已经成为刘家天下。项羽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军队,要在江南重新打下一块地盘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这些他项羽自然了然于心。
然而,一息尚存,还要挣扎,于是,项羽还有渡江一搏的想法。可是,看到了亭长,心又凉了。亭长说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项王的假话。这对项羽反而是一种不良刺激。
项羽见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
惟楚有材的惟
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书院大门一边写的是惟楚有材,一边写的是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说着,充满自豪,可是,有些外地人听了却多少有一点儿不舒服。原因是将惟楚有材这几个字理解成:只有楚地有人才。惟楚有材,只有你楚地有人才,我们这地儿就不行!是有点牛气。问题出在惟上,将惟理解成惟有、只有。其实,这个惟并不是惟有、只有的意思。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记了这么件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声子的人,因国内有乱,投奔郑国。一次,他回到楚国,楚国令尹子木问他晋国国情。子木问:晋城大夫与楚孰贤?声子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声子说的意思是:晋国卿一级干部水平不行,可是他们的大夫一级,全是可以做卿的人才。这就如同晋国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样,全是从楚国弄去的,这些人才本是楚国的。虽然楚国有好的材质,但是,全给人家晋国用了。
声子说的是虽楚有材,并不是惟楚有材,虽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是虽然,材指的是木材、皮革。声子是以木材、皮革比喻人才,想要表达的是:楚国的人才全到了晋国,自己却没有好好利用。后来,声子的话变成了成语楚材晋用,意思成了引进人才,利用外地、国外人才。
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是声子说的虽楚有材的引用,但是,虽改成了惟,物直接换成了人。虽改成惟,不再是转折语气了,但这个惟也并不是惟有、只有,而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为了与于斯为盛对称成四个字,形式上整齐。
惟楚有材就是:楚地有人才。并不是只有楚地有人才。
新婚宴尔本是离婚之作
我有个第二次结婚的朋友,这人很爱开玩笑,他说:我这才叫新婚,上一次那叫旧婚。说的是玩笑,但是,觉得有点道理。
咱们现在说的新婚宴尔,是形容结婚时的快乐样子。这个成语出自《诗经·邶风·谷风》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昏通婚。
全诗共六个小节,前两节是: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其中的黾勉意思是努力。葑、菲、荼、荠都是植物。这两节诗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本来生活如春风和煦好天气,可你却偏弄出阴和雨。日子过得齐心合力,你却使性发脾气。葑茎菲叶本是美食,因根须不美你就嫌弃。我的心志一直没有改,原想生死与你在一起。心中不平啊,不愿意离去。你连送都不送,就把我扔进娘家大门里。我心如荼苦啊,你却美得像吃了甘荠。看你婚礼上高兴的那个样子,和那新老婆亲得像兄弟。
《谷风》这首民歌说的是,一个一心一意和丈夫过日子的妇人,只因色衰而被丈夫休回娘家的事。诗中抒发的是这个妇人离婚后心中的不平,及对前夫和新妻在婚礼上寻欢作乐的反感。
这里的宴尔新昏,本是被休弃的妇人对前夫在再婚婚礼上的得意样子的不满。这里的新昏,就是新婚,是相对于原配婚姻而言的,并不是指第一次结婚。宴尔本是形容在宴席上欢乐的样子。宴尔新昏后来转写成宴尔新婚、新婚宴尔、燕尔新婚、新婚燕尔,意思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用于形容新婚(第一次结婚)时的欢乐样子。
学富五车本指写书
现在,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学问大、读书多,五车就是说人有五车书。其实,原来这个成语并不是这个意思。
咱们先看看五车书到底是多少书?
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庄子》成书在战国时期,得先说说战国时候的车。《墨子·鲁问》中,墨子说,自己造的车,质量极好,可以任五十石之重。这话是极力说自己的车子造得好,超出一般,从墨子的自豪感可以看出,日常的车是载不了五十石(石又写成担)的。年和年在安徽省寿县分别出土了可以合为一组的带铭文的战国青铜器,叫《鄂君启节》。启节就是符节,是当时的关防通行证。《鄂君启节》记载了当时水运过关的规定,其中有如担徒,屯二十担以当一车,这话的意思是:如果用人挑担,二十担按一车计算。从这话可以推测出,一车的载重是二十担。杨宽《战国史》度量衡制的颁布和校验一节中说,一石斤,一斤合?9克。
一担斤,一车20担,就是斤;5车担,就是00斤,依杨宽教授的算法,也就合现在的重量公斤多一些。如果是现在,谁要是有公斤的书,那可算是不少了。
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那个时候书并不是用纸制的,而是竹子、木头做的简。这一来可就不一样了。《汉书·刑法志》中记,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意思是,秦始皇白天审理案件,夜晚看书,自己规定处理公文的数量是一石(担)。也就是说,秦始皇一个晚上的阅读量是一石。这么一来,五车书又不算太多了。一晚上看一石书,一车书二十天也就看完了,五车书也就够看一百个晚上的。对于有学问的人来说,这又根本不能算多。
可是为什么五车书又能形容学问大呢?
原来,五车书并不是说拥有五车书,而是写了五车书。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装五车了,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其书五车的书是动词,就是写。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是说惠施所写的著作,而不是他读过的书,因为不可能惠施所读的书全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原来五车书是写作的量,并不是藏书量。惠施到底是不是真的写了五车书,那也不一定,庄子在这里也是夸大了说:写得多,错的也多。
后来人只截取了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往下就不管了,再加上后来纸的五车书也的确是很多,于是,误以为是惠施这人读了五车书。于是学富五车也就偏离了庄子的原意,从批评转向纯粹的赞扬,从写了五车书变为读了五车书。
血气方刚说的是中年人
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现在的成语词典,一般把这个方解释为开始、正,说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这个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
成语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很明显,孔子说的血气方刚是指壮年人,并不是青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说的才是青年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这就说明了,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孔子说的,血气方刚的方,不可能是正、开始的意思,而应该是并、一起的意思,因为血气不是壮年时才开始的。方在这里不是表示时间,而是表示范围的。血气方刚的意思是血和气全都强盛,而不是血气才开始强盛。整个成语意思应该是:人到了壮年,血和气全都达到了强盛。清人吴昌莹的《经词衍释》中说过《论语》血气方刚。言血与气并刚也。
《说文解字》方,并船也,这是方的原始义。《资治通鉴》写赤壁之战时,黄盖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里的方意思就是并联,就是用了原始义。后来,东西并在一起,也称为方,《仪礼·乡射礼》不方足,注方犹并也。《史记·苏秦列传》: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这里的方与比同义,就是并列的意思。杨树达《词诠》方条:表态副词,并也。杨树达先生认为方与并古音相同,并举出了《尚书·微子》中的小民方兴,相为敌雠,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作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作为二字相通的例子。
方表示范围的并这个意义,后来使用很少,而表示时间的才这个意义,使用较多。可能是这个原因,人们忽视了方表示并这一义项,而误解了血气方刚这个成语,认为血气方刚是血气才刚,而专用于年轻人了。
血气方刚本来是用于壮年人的,并不是用于年轻人的,可是,由于对血气方刚的方错误的理解,现在变成了年轻人的专利,反而没有壮年人的份了,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沉鱼落雁的大转弯
现在,成语沉鱼落雁常和羞花闭月连用,是形容女人美丽的。意思是说,女子美丽得让鱼儿都沉入水下,让大雁都落下来,让美丽的花朵儿都羞得不好意思开放了,让月儿都躲藏了起来。
明朝汤显祖《西厢记》惊梦中就有沈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其实,在汤显祖之前,《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采莲女曲》中已有了羞月闭花,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然而,这些沈鱼落雁、沉鱼落雁,都是出自《庄子》,但是,已经完全不是《庄子》原来的意思了。
《庄子·齐物论》中原话说的是: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翻译过来就是:毛嫱和西施是人们认为的绝色美女,可是鱼儿见了她们会潜入深水处,鸟儿见了她们会赶紧飞向高空,麋鹿见了会吓得跑开。可见,对美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也都是纷杂错乱的,是难以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的。庄子的原意是说,美丑的标准是主观的,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庄子是在借用这些譬喻,以证明他的不可知的认识论。
因为,汤显祖的《西厢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影响极大,所以人们就忘了沉鱼落雁的原意,从此沉鱼落雁的意思变成了对女子的赞美之辞。
什么是害群之马
危害集体的人,就叫害群之马。可是,追根溯源,现在的害群之马与原始的害群之马意思竟然是反的。
成语害群之马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黄帝要到具茨山去见大隗,却迷了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小孩子,就向小马倌问路,黄帝问:你知道具茨山吗?小马倌答: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奇怪了,这么个小孩子,不但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小孩说:俺不懂。黄帝又问,孩子才说:这治理天下,跟放马有什么两样吗?也不过是除去一切对马群有害的东西罢了!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行了大礼,口称天师。
这个牧马的小孩子说的害马,本指损伤马的自然本性。
北宋刘安世《应诏言事》:盖此等行为巇崄,若小得志,则复结朋党,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这时才有了害群之马,但意思跟庄子说的已经不一样了。
我自己曾经牧过马,也问过年长的牧民,他们认为,马有优劣,但并没有一种能够对马群造成危害的害群之马,烈马恰恰是好马,驽马不好,但对马群并无危害。
不但没有害群之马,也没有害群之牛、害群之猪、害群之羊,只有害群之人。人自己不好,却用马来说话。
纸上谈兵,冤了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有点冤枉了赵括。
首先,赵括的时代还没有纸,没有纸就说人家是纸上谈兵,这有些牵强。
更主要的是,要历史地看赵括,看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非常强大,其国力远在其他六国之上,赵国虽然偶尔有过局部的胜利,但想要真的战胜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败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平之败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开始前,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赵王只得派廉颇出战。可是廉颇初战就失利了,没办法,不得不坚壁不出,死守在营垒里。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讲,即使赵括请战,作为一个青年人,大敌当前,欲为国抗敌,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赵王,不该让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带兵打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
刘向《列女传》说: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臧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列女传》小说也,不可当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见,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五胡注)。这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当代诗人熊东遨《过长平古战场》: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这是说,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应该表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赵国之所以用赵括为将,是因为秦国用了反间计,秦人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可是,我们想想,秦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不会一点儿依据都没有就把赵括端出来吧?如果赵括一点儿作为也没有,只是看了许多兵书,这反间计能成功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话《列女传》也说了,通过这话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成为赵国的将了,赵括不但已经是赵将,而且还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赵王是不会无缘无故就赏赐赵括的,一定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立过战功,是打过仗的,而且打过胜仗。
赵括并不只是纸上谈兵。
夜郎是怎么自大的
夜郎自大是最难听的贬义成语之一,因为这个成语,夜郎国为人熟知,但一点儿光彩也没有。可是,我们看看历史,就觉得夜郎自大并不是简单的自高自大,而是情有可原。
我们是通过《史记·西南夷列传》才知道曾经有个夜郎国的。
其实汉王朝及汉之前的王朝也并不知道有个夜郎。是汉武帝想要通过西南地区寻求到一条通向身毒(印度)的通道,才知道有一个夜郎。
汉武帝的使者是先到滇国的,一到滇国,滇王就问汉使者: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
滇王与夜郎侯的事,在《史记》中也不是著名篇章,以后也并不大为人注意。到了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才有了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这才有了成语夜郎自大,成语夜郎自大就是从这儿来的。从此,夜郎背上了坏名声。
我觉得夜郎委屈有下面几点:
一、汉孰与我大是滇王说的,并不是夜郎君说的。《史记》只说了及夜郎侯亦然,也就是说,夜郎王只是说出了与滇王类似的话,但到底是不是说了汉孰与我大,并不清楚。
二、再说了,即使是夜郎王说的也是汉孰与我大,这也算不上是自大。汉孰与我大只是问一下,打听打听,并没有说:我比汉朝大或者我与汉朝一样大。
三、只许你汉朝自大,人家问一下就不行了,就得受贬斥,若这话是汉使者说的,就不会遭到非议,其实这是汉朝自大。
四、不知道汉朝有多大,原因是道不通故,是条件所限,并不是滇王、夜郎王自己有妄自尊大的缺点。互相不了解,其实,不光是滇王、夜郎国君对汉不了解,汉也同样对滇、夜郎不了解。怨不得人家。
五、《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就夜郎王眼光所及,与周围比较,夜郎、滇也确实是大。
成语还是成语,原来怎么用还怎么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贬低夜郎。
有意思的是,20世纪末,竟然出现了抢夜郎的闹剧。夜郎国的疆域、中心区域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学者们分歧最大、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目前,贵州省内就有安顺、桐梓、六枝、望谟、惠水、长顺和三都等地,认为古夜郎的中心在今天自己的行政区域内。云南省的宣威,广西和湖南也认为在自己的区域之内。各方都能引经据典,甚至找出学术论文。有的县甚至都想改名为夜郎县。夜郎又成了香饽饽。
据记载,夜郎国灭于西汉末期,汉成帝河平年时(公元前28-前25年),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汉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陈立深入夜郎腹地,斩杀了夜郎末代国王,平定了叛乱。此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夜郎国存在了约三百多年。以后,晋朝曾在贵州设置过夜郎郡。唐初在今贵州石阡一带曾设置过夜郎县。不久在今湖南新晃一带又设置过夜郎县。宋代也短时间在湖南新晃设置过夜郎县,这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叫夜郎的县名。但后来的这些夜郎郡、夜郎县与原来的夜郎是不是同一地,至今也弄不清楚。
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可能还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在考古发掘未提供出可靠证据前,这样的争论必然还将继续下去。
三顾茅庐当释三问茅庐
三顾茅庐又作三顾草庐,是最常用的成语。多数人认为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看望诸葛亮,这里的顾就是看望。这样的解释不能说错,但是并没有解释到位,并不是恰当的解释。三顾茅庐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三问茅庐,而不是三拜茅庐、三看茅庐。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于诸葛亮自己写的著名的《出师表》,原文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咨就是问、询问,咨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我当时的局势。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确切地说是看望了诸葛亮,但是,看望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还是因为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要向诸葛亮咨询。问才是刘备的主要目的。将三顾茅庐解释为三次到茅庐询问,才是恰当的。这样解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顾与后面的咨正好形成了呼应,表述才成为一个整体。
现在顾最常用的义项的确就是看望,但是,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义项,就是问。
释顾为问,在古代汉语中是可以举出不少例子的。《国语·晋语八》:訾柘死,范宣子谓献子曰:昔者吾有訾柘也,吾朝夕顾焉。范宣子说的意思是,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咨询了。而绝不是说,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看望了。杜甫写诸葛亮祠的《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可以说是对三顾茅庐最好的解说。顾的宾语是计,这三顾频烦天下计,怎么也不可以解释为三拜频烦天下计,只能说是三问频烦天下计。现在常用的顾问是个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顾就是问,问就是顾。当顾问的人,责任就是解答别人的咨询。
狗与犬之别
现在,狗、犬意思几乎是相等的,狗就是犬,犬就是狗。要说区别,也有那么一点:一、犬文言一点,狗通俗一点。军犬不叫军狗,警犬不叫警狗,犬牙交错不说狗牙交错,犬吠一般不说成狗吠,狗叫一般也不说成犬叫。二、犬用于贬义较少,狗用于贬义较多。犬马之劳,不说成狗马之劳,犬子是自谦,狗子是骂人,狗特务也不叫犬特务,狗屁也不说犬屁,狗东西不说犬东西。总之,二者差别是微小的。
在古代,狗、犬的差别可就比现在大多了。
甲骨文的犬极像狗的样子,是个象形字。狗从犬,句声,是个形声字。依文字发展规律,应当是先有犬,后有狗。《礼记·曲礼上》:效犬者,左牵之。《尔雅·释畜》中说:未成豪,狗。未成豪就是没有长出刚毛,没长出刚毛的就是小狗崽子。
成语画虎类犬,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是:画虎不成反类狗。人们理解为:画只老虎,却画成了狗。可是,画得再不像,虎也不至于画成狗的样子,画成猫倒也说得通,若真的能画成狗来,说明还是会画画的,只是画错了对象。其实,这个狗并不是我们说的狗。
《尔雅·释兽》中说:熊虎丑,其子狗。丑意思是类,这句话的意思是:熊虎类的崽称为狗。清代大学者郝懿行解释《尔雅》的书《尔雅义疏》说:今东齐、辽东人通呼虎之子为羔,羔即狗之转。郝懿行认为,山东、辽宁一带人,所说的虎羔、熊羔的羔,是狗的读音转变,本来是狗,后来变成羔。如此看来,画虎类狗的意思应是:想画只大老虎,结果画出个小虎崽。老虎威风凛凛,可是小虎却一点威风也没有,不信到动物园一看就知道了。
别字弄出的文曲星
文曲星是传说中的星宿,人们说它是主持文运的,文曲星临头,文人就要有好运了。可是,这文曲星的曲谁也解释不了。曲有好几个义项,可是哪一个也跟文对不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文曲二字,本是文典,是写错了字,才弄出个文曲星。
文曲二字,最早见于《荀子·正论》,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有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这句话影响很广,于是文曲二字,就成了文学的代词。
古代认为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事物是有对应关系的,斗魁上六星总称为文昌星,是主宰文运的。唐裴庭裕《东观奏记》中写道: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可见,文昌星对地上之人是很有影响的,人们是很相信并重视它的。大约是在宋代,人们又因为荀子的名句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称文昌星为文曲星了。
《水浒》开篇就是: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由文曲星又引申出了武曲星。
直到清代学者王念孙在他所著《读书杂志·荀子六成文曲》中,指出《荀子·正论》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的曲是传抄中的误字,正确的应该是典,应该是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这样一来,一直解释不通的文曲才解释明白了。
牛鬼蛇神是几种怪物
只要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牛鬼蛇神的。可是要问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能说明白的却极少。
当年,造反派批斗四个走资派,写了牛、鬼、蛇、神四个大字,一个人脖子上挂一块牌子。牌子一挂,下面大笑起来,挂牛的摇晃着脑袋,很得意的样子,脖子上有神的,更有些神气了。气得造反派赶紧扯下了牌子。事后,那个牛说:我是牛,人民的老黄牛,我没有错误。那个神说:我是神,神全是好的。这是故意曲解牛鬼蛇神的自我解嘲。
牛鬼蛇神出自唐代杜牧《樊川集》中的《李贺集序》: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在这里,牛鬼蛇神说的是两种东西:牛头的鬼与蛇身的神,比喻荒诞虚幻的事物。
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牛鬼蛇神却成了坏人的代名词,意思转变了,牛鬼蛇神成了四种东西。
年3月12日,毛泽东有个《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说:最近一个时期,有一些牛鬼蛇神被搬上舞台了。有些同志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很着急。我说,有一点也可以,过几十年,现在舞台上这样的牛鬼蛇神都没有了,想看也看不成了。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人接触不正常的现象,禁止人接触丑恶的现象,禁止人接触错误思想,禁止人看牛鬼蛇神,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然我并不提倡发展牛鬼蛇神,我是说有一点也可以。某些错误东西的存在是并不奇怪的,也是用不着害怕的,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学会同它作斗争。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在这里,牛鬼蛇神转化成了错误的文艺作品。
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人们滥用牛鬼蛇神,将一切可以横扫的对象,都称为牛鬼蛇神。直到现在,牛鬼蛇神也恢复不回原来的意义了,已经没有人用它比喻荒诞虚幻了。
普通话的普通
有个喜剧小品:一个大款用方言跟别人对话。人家说:你说的我们听不懂,用普通话好不好?大款说:我又不是普通人啦--为什么说普通话啦?这个大款是将普通话的普通当成了与特殊相对的那个普通了,他认为普通话中普通的意思就是平常的、一般的,普通话自然就是平常的一般的话了。听起来好像是笑话,其实,的确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普通话这三个字的真正意义,真的是认为普通话的普通,就是与特殊相对的那个普通。
那么,普通话的普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普通话的普通其实是普遍通行的节缩,与平时说的那个普通并不是一码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浅谈》中专门设了个小标题什么是普通话,他说:什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通行全国的话。普通话就是普遍通行的话。
其实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写了一本名为《江苏新字母》的书,书中将汉语分为三类,其中有一类就名为普通话。他说,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朱文熊提出普通话这一说法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当时人们称各省普遍通用之话为蓝青官话,蓝青本意为颜色混杂、不纯粹,蓝青官话是指夹杂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话。因为这种话多是在官场使用,所以称为官话。后来,大家都开始说这种人人都明白的话了,使用这种话已经不再仅限于官了,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国语一词,国语代替了官话。较之官话,国语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严肃的科学论证,称官话显然是不可以的;称国语也是不妥的。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汉语,还不能称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才采用了节缩的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本文摘自《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