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市辖3个区、9个县、2个县级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等称号。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
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遵义市
面积
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
ZunyiCity
人口
万(年)
别名
红色圣地·醉美遵义
方言
西南官话-遵义话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著名景点
遵义会议会址、赤水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海龙囤、茶海之心等
下辖地区
3个区、9个县、2个县级市、新蒲新区
机场
遵义新舟机场、仁怀机场(在建)
政府驻地
汇川区
火车站
遵义站、遵义东站(在建)
电话区号
-2
车牌代码
贵C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贵州省北部
行政代码
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医学院等
市委书记
龙长春
市长
魏树旺
市树
桂花树
市花
映山红
目录1历史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4自然资源
5人口民族
6经济概况
7社会事业
8友好城市
9历史文化
10风景名胜
11著名人物
12城市荣誉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遵义市远古时期,遵义一带即有人类栖息繁衍。在桐梓县岩灰洞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测定,为距今20.6~24万年。桐梓县马鞍山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发掘出大量石器骨器,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年代距今为1.8万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习水县境内,也先后发现许多石斧、石锛、石网坠等古人类工具。[1]
公元前8至5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
西汉元光五年(前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前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
唐贞观十三年(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唐贞观十六年(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年。除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的年间,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遵义市明万历二十八年(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今遵义市大部分地域属于这两府,还有部分地域属于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民国24年(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
折叠浏览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