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乐器,在我国民间常常出现在庆典活动、戏剧演出伴奏中,在一些大型舞台剧上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通海县杨广镇的古村——蔡家山,就有一批因加工铜乐器而远近闻名的工匠,蔡从彬就是其中之一。一位隐身山村的铜匠,一手技惊四座的绝活,为我省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做乐器、“修”乐器,结缘已经20余年,至今从未中断。
我的师傅帮过杨丽萍的忙
蔡家山,位于通海县城以东五公里处,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蔡氏先祖从明代洪武初年起,就以打制铜器为生,发展到现在,蔡家山的一部分工匠还在坚守着传统的铜器加工工艺。蔡从彬今年56岁,20岁那年,他跟着村子里的铜匠师傅蔡春保学习铜乐器制作。“当时,村子里制作铜乐器的铜匠加起来也就10个人左右,做的乐器主要有大钹、小钹、铓、长号、锣、罄等。其实,不管是什么铜乐器,只要见过的,我基本上都能做出来。”
回忆自己制作过的铜乐器,蔡从彬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他做过最大的铜乐器是一个直径1.8米、重斤左右的铓,当时卖价很高,收入1.4万多元。 村子里很多人都跟蔡春保学过铜乐器加工技艺。在蔡从彬印象中,在他还是学徒的时候,杨丽萍就开车到蔡家山找过他的师傅蔡春保,定制过大钹,杨丽萍称之为“大镲”。蔡从彬在听大钹的音色
逛民族村,杨丽萍“买单”
师傅蔡春保病逝后不久,通海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带着杨丽萍公司的人找到蔡从彬,要他帮忙打制铜乐器。“当时找我定了直径20厘米的小钹50副,因为要送货到昆明,东西又很重,卖给她的乐器都要比市场价高一些。”回忆起跟杨丽萍的第一次见面,蔡从彬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大概是20年前,我带着女儿去昆明送货,杨丽萍亲自来接我们,带着我们去云南民族村玩了一圈,门票是她付的钱。”蔡从彬忙不过来的时候,常常从邻居家拿货,调好音后再送到昆明。
有了第一次合作,这些年,杨丽萍的公司一直在蔡从彬的手工作坊定制铜乐器,而且品种繁多,如大钹、小钹、铓、长号、锣等。公司的铜乐器坏了,也会拿到蔡家山让他帮忙修理。在他的印象中,有一支6米的长号他就修过三次,要把开裂、瘪掉的地方尽量百分百还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的音质跟原来一样。
一面敲坏待修的铓
能发七个音的铜铓
制作铜乐器最关键的步骤是调音,蔡从彬告诉记者:“音调得好就好卖,调得不好就是烂铜一堆。”
说起乐器的音质,蔡从彬说:“就像弹洞经常用到的铛子、印乐,要做出‘哆、来、咪、发、索、拉、西’7个音才行。铓也是一样的,一套铓共7个,演奏时在木架子上固定成一排,每个铓需要发不同的音,7个铓7个音,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舞台上需要的效果。” 调音,就是用工具对响器进行再次敲打,通过改变乐器的厚度和形状来调节音质,不单单要找到音高,还要考虑音量、音色和声音的延长性,十分考验一个手艺人的功力。 说到这里,蔡从彬拿起一副大钹,为记者现场演示。蔡从彬演示如何为大钹调音
“两个钹片的口子要开大一点,这样演奏出来的声音散,更有延长性,在舞台上才好听。”
蔡从彬边用小铁锤不断地敲打,边向记者介绍。资料图
近年来,受四川、湖南等地翻砂铜乐器、机制铜乐器的冲击,到蔡家山定制铜乐器的人少了很多。生意不好,蔡从彬也很少做铜活了,只有当杨丽萍公司的人来订货,才打制一些。 今年,蔡家山村里搞新农村建设,他家批下来一块地,准备盖一所新房子。为了生计,这几年蔡从彬一直在苦学厨师技艺,每逢村里有婚丧嫁娶请到他,他就成了一位乡村大厨,奔波往来于通海的乡村间。来源:玉溪日报
编辑
汤刘依依
征稿啦~~~
突发信息重要新闻
发生在身边的奇闻趣事
无论文字、图片还是视频
欢迎大家向我们投稿
世界不毁灭
我们不停止
投稿请联系: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