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有座百年古刹,传说建文帝住过

通海杨广镇兴义村

有一座历经数百年的古刹——海潮寺。

海潮寺建在乡村公路白义线旁,有些不起眼,若不是专程去找,极有可能错过。海潮寺背靠石山,景色如画,绿意盎然,寺前农田广布,平坦开阔,着实是一个“宝地”。海潮寺在时间的洗涤下有些“褪色”,但在当地人眼中,它更加古色古香了。

13块清代古碑

海潮寺位于杞麓湖北岸,到达海潮寺的时候,通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寺内拓印石碑,关于海潮寺的建造及建筑规模,寺中碑刻上就有相关记载。据通海县博物馆馆长李波介绍,海潮寺始建于元朝,由前殿、观音殿、三圣殿等组成,占地面积平方米,寺内现存13块清代碑刻。

李波说:“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的石碑同时保存于一座寺院,本身就是极为稀有的,加之碑刻内容涉及海潮寺的变迁,以及兴义村的历史沿革、群众生产生活、民间活动、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更显难得。”

寺中《重修海潮常住碑记》记载:“旧有海潮寺,面向通海秀山,万顷波光,荡漾目前,真奇观也。寺久圯,楚僧照恒徒普满、普声募而修之,崇其台,扩其基。建大士殿三楹,前峙以楼,两翼严整,俾昔之规模,焕然一新,余忆普陀岩道场亦不异乎。”

由碑记内容可知,寺内的观音殿是由楚僧照恒的徒弟普满、普声募资于清康熙丁卯年(年)重修,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李波表示,三圣殿于清光绪十六年(年)扩建,同样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前殿是20世纪70年代重建楼房,因地势高差较大,前殿楼面与观音殿地面相平。到目前为止,海潮寺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并且有明显的清初建筑风格。

海潮寺内,除了通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外,还有一位老者。询问之下得知,老者名为杨从禄,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他一直在看守海潮寺,已40年。

杨从禄老人格外珍视两度被盗的石狮

与建文帝有关

杨从禄介绍,关于海潮寺,最为世人称道的便是它与明代建文帝的渊源了。相传建文帝入滇避难时,曾在海潮寺的东厢房内住宿。“听说,建文帝来到我们这里的时候,正是盛夏,夜里会有很多蚊子,寺院周围蛙声阵阵,建文帝难以入眠,便大声喊道‘免朝’,从此以后,海潮寺内东厢房再也没有蚊子出现,周围一公里多也没有蛙声。”杨从禄说道。

海潮寺观音殿内,还有一块清康熙四十年(年)的碑刻,名为《海潮泛湖序》。《海潮泛湖序》是通海学官刘元会泛舟杞麓湖,行至海潮寺会友后写的一篇游记。“庚午中秋,八月望后,止舟居士邀客泛舟游于海潮禅院。风景依稀,云霞惨淡,凫鸟集而秋水清,曙光寒而山色丽……援桐抚坐,遥遥暮寺之钟;曳履伏衾,寂寂邻家之犬。城隅鸡唱,左右鼾眠;东角漏停,技衣再起……”一块高91厘米,宽34厘米的青石碑,其实不够显眼,但是细读之下,却又深觉气势磅礴、声韵和美,整体辞藻华丽、清丽不俗,对景色的描述生动形象,碑文为行草,更是一件书法精品。

《海潮泛湖序》碑

四十年的守护

关于海潮寺数百年来的历史,杨从禄都能说上一二。

年,杨从禄与村中同辈人一同主持制作了海潮寺的神轿(旧时举办祭祀、庙会等活动时形似轿子的道具),由此开始,杨从禄便与海潮寺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从那时候开始,每当海潮寺有什么活动,或是要修缮,村里人就默认这个事由我来操持。渐渐地,我自己也就有了责任感。”杨从禄说。据了解,当时他一边种田,一边看管海潮寺,每天清晨早早到寺里扫地,然后再去种田。近些年,因年纪大了,他把田地交给儿子打理,空出来的时间便用来看护寺院。

谈起海潮寺40年来发生的大事,杨从禄特意把三圣殿两端的两座青石雕狮子介绍了一番:“这两座石狮子可谓经历丰富,先后两次被偷,又被找回。”对杨从禄来说,石狮子是海潮寺不可分割的部分,守住这两座石狮子是他的责任。石狮子第一次被盗后,历时8个月才被找回,第二次被盗1个月多就寻回了,“失而复得”让杨从禄时常担心,因此他便找来焊接师傅安装了钢条,防止被盗。在杨从禄的指引下,细看狮身,发现这两座石狮子与往日所见不同,狮身上雕有多个小狮子,个个活灵活现,精巧逼真。

讲起杨从禄对海潮寺的“贡献”,李波表示,现如今寺中的多块碑刻,原来分布于村内各处,新农村建设中,很多村民看不懂石碑的内容,不知道石碑的重要性,把它们随意处理,就因为杨从禄看见后,自己出钱找人把这些石碑移到寺内,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统计拓印碑刻时才能看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离开海潮寺,回头看去,杨从禄老人在寺内又开始忙碌起来。

杨从禄从兴义村各处找回的石碑

来源:人文玉溪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何超文/图

声明:本文内容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乐活

城事

潮流

方言

牢骚

城市品质生活新媒体

业务

业务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aizx.com/thtc/11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