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通海县博物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
历代碑刻文物资源调查、拓印工作。
近日,
因为调查统计的原因,
他们把“消失”许久的三块通海城门石匾
搬回人们的视线中,
引发了通海文化界的热议。
通海县博物馆把几道城门石匾统一移至秀山脚下
明代古城才建城门
通海古城,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迄今为止仍然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走进通海古城,还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古朴感,若是没有那些混迹其中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站在通海县城的街头,说不定还可以在脑中重现唐代“通海都督”古城时的熙攘繁华盛景。
明代通海御城、县城、迎恩城图
关于通海城的发展演变,在通海县志中有记载:
唐朝初期,唐王朝的统治力量从“安南(越南河内)”经过“通海”,到达“拓东城”(今昆明)和“大理”,从而紧紧地控制了云南,巩固了云南的统一。通海就是在这个时期,迅速成长为滇南地区最早的城市,也是那个时候中国南方最远的城市。到宋代大理国时期,通海已经兴起纺织、铜器制造等手工业,这些手工业到近现代依然是通海的特色产业。到了明代,通海成了戍兵屯田的重要据点,大批江南军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通海的纺织、制革、马具等手工生产有了突破性发展。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唐代伊始,通海便成为滇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可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建城上千年,直到明代以前,通海这座城市是没有城墙的,没有城墙的城市自然也不需要城门。
镇海门石匾
关于通海城门的始建时间,通海县博物馆馆长李波找出资料向我们介绍:
“明代临安府治迁往建水后,保留了通海县治,并在通海设置了两个千户守御所开始了御城建设。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为了防御,筑了土城墙,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年),为了达到更好的防御效果,又重新砌了砖石城墙。”
关于通海城门的名称、大小及具体形状,史料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御城城池为方形,周长4里,设4座城门:东为泰和(太和)、西为庆丰、南为迎薰、北为镇海。城门均为进深2丈8尺的石拱门,上建城楼。城墙高1丈8尺,深一丈。城内为十字形大街,中央建有石牌坊4座。御城内专注屯军,居民则住在御城南门外。”
太
和
门
石
匾
迎
薰
门
石
匾
有了这段史料,后人对通海城墙及城门就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历尽沧桑的城门与城墙
从明代初建到如今,通海城墙及城门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我们有些好奇,李波也给记者作了解答。
PART-1
明末清初,通海历经战乱,明军、阿迷州土司、大西军、吴三桂叛军、清军等先后占据了通海,通海城乡都遭受了严重的兵灾。
PART-2
直到清朝顺治四年(公元年),孙可望、李定国率大西军入滇,阿迷州土官沙定洲部才退出通海。在撤走前,心有不甘的守军在通海县城各处点火作乱,毁掉了县城和迎恩城(迎恩城位于县城东面,规模较小,为接待上级官员及保护往来客商而建),城墙和四道城门也在这时候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PART-3
清朝康熙五年(公元年),裁通海御,通海御城被交由通海县统一管理使用,因县城毁坏程度较大,县署迁入御城,原县城被称为“旧县”。
PART-4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年),通海地震,城堞及城楼坍塌,知县朱阳集资修复,并在四道城门外建了照壁。
PART-5
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年),通海再次地震,通海城堞、城楼再次被毁。
PART-6
嘉庆二年(公元年),士民捐献资金修建城堞,嘉庆二十三年又重建了四门城楼,东西南三门如旧修建,北门城楼则加高一层。
PART-7
之后的数百年中,通海县城的城墙和城门又经历了多次损毁与重修。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期,因为城市建设原因,南段城墙被拆除填埋,北段城墙则是在年通海大地震时被震毁,几道城门便先后移至他处。不断经历“火灾”“地震”“重修”,通海古城墙可真算得上是多灾多难了,守护城池的城门也是“历经浮沉”。
现如今的通海古城,尽管已经没有了城墙,也没有了四道城门,但城市仍然保存着初建之时的基本格局。李波表示:
“通海古城是坐南朝北而建的,古城南面背靠秀山,北面杞麓湖。整个古城近似正方形,四门之间形成了十字形街道,城中又有聚奎阁呼应四方。”
通海古城及城门可以说是见证了通海城建历史的后半段。
龚正谦重书城门石匾
如今,通海的年轻一代,天天行走于古城的阡陌巷道之中,只知通海县城是一座“古城”,不知道它的来历,对它的历史及演变过程也知之甚少,更不知道这座古城曾经由四道城门“守护”着,如今城门石匾的重现,将有助于年轻一代的通海人更好地了解更早之前古城的人文历史。
据李波介绍,当前重现于人们面前的三道城门石匾,以及还未寻到的“庆丰门”石匾,都不是明朝始建城门时的“原始”石匾,而是清代重修城墙及城楼时由知县龚正谦重书、镌刻的。至于明代“原始”的城门石匾是由谁题名书写,目前还无法考证。
石匾上清晰地刻有龚正谦的名字
细看龚正谦书写的三道城门石匾,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着实可以算得上是书法作品中的“楷模”了。据查,龚正谦,字退山,安徽人,清嘉庆八年(公元年)进士,曾任通海县令兼河西县令,后升曲靖同知。李波表示:
“‘龚正谦在通海任职期间,对培修地方风景名胜作出了贡献。’这句话是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还有人说,龚正谦在通海任职时,为通海的石雕及木雕等各种艺术折服,所以才会花费大量精力来修复通海景观、景点。”
来源:人文玉溪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何超文/图
声明:本文内容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乐活
城事
潮流
方言
牢骚
城市品质生活新媒体
业务电话
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