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大泽洞庭阔,
屈子楚辞浪漫歌;
湖滨巴陵岳州城,
讴歌洞庭岳阳楼。
1.唐人咏岳阳:
1.1.张说:
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后迁居洛阳。张说有才华,善谋略。垂拱四年(),武则天策试贤良方正,亲临洛阳城南门主考,张说应诏对策为天下第一。武则天以为近古以来没有甲科,张说遂屈居乙等,授任太子校书,迁左补阙。唐玄宗即位时,时任尚书左丞的张说因粉碎宫庭政变有功被任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行使宰相职权。为相期间,奏减边兵二十万归农,改革兵制,对唐朝用兵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张说擅长文辞,与苏廷页并称“燕许大手笔”,深得玄宗赏识,朝廷重要文书多出自他手。他一生历任四朝,可谓文武兼资,是开元之治的重臣之一。
开元三年(),张说因违反玄宗严禁大臣与皇室诸王交结的旨令,贬官出朝,先贬相州,后谪岳州。在岳期间,张说与文人好友登“南楼”、泛洞庭、游君山,文思泉涌,诗兴大发,创作了大量诗歌。他将在岳阳的诗作汇编成《岳阳集》,今存18首。最著名的有《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
危楼泻洞庭,积水照城隅。
命驾邀渔火,通家引凤雏。
山晴江蕊匝,洲晓绿苗铺。
举目思乡县,春光定不殊。
由于张说到岳阳后,经常呼朋唤友,会集于此,赏景吟诗,岳阳楼也由一个军事重地逐步演变为游览胜景,大大提高了岳阳楼的知名度。他的《送梁六自洞庭山》诗云: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水淼峰孤,别意怅然。被誉为七绝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代表作。诗题中的“洞庭山”及首句中的“孤峰”均指君山。诗人将君山生动形象地展现于世人面前,使君山与岳阳楼、洞庭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该诗为多种唐诗选本辑录,近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也为之专门立条。综观张说咏岳诗作,多以描绘岳阳美景、抒发自己思君思乡之情的作品为主。“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在谪岳期间始终未放弃辅君治邦的抱负。在《岳州别赵国公王十琚入朝》中,他以“离魂似征雁,恒往帝乡飞”表达了这种心声。他托时任宰相的好友苏廷页向皇上举荐,被玄宗重新起用,先后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朔方节度大使等职。他屯兵西北,固守边防,抗击突厥,颇有功绩。后再次升任中书令。
另附两首张说的诗《岳阳早霁南楼》和《岳州观竞渡》:
岳阳早霁南楼山水佳新霁,南楼玩初旭。夜来枝半红,雨后洲全绿。四运相终始,万形纷代续。适临青草湖,再变黄莺曲。地穴穿东吴,江流下西蜀。歌闻枉渚邅,舞见长沙促。心阻意徒驰,神和生自足。白发悲上春,知常谢先欲。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汊,标争西驿楼。并舟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1.2.李白:豪饮狂歌颂巴陵,留下诗篇数十首
唐代“诗仙”李白(-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当时属唐),幼年随父迁居蜀地。他天赋聪颖,有奇才,12岁能诗文,25岁时,怀抱“四方之志”出三峡,漫游各地,南浮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东到齐鲁。唐玄宗时,召为翰林供奉。不久,受谗毁,被迫离开长安。自此之后,他长期漂泊流浪,游踪所及大半中国,期间曾经六次到达岳阳,留下吟咏洞庭湖、岳阳楼、君山的优美诗篇20多首。李白之诗,是一种智慧之美,浪漫之美,与岳阳胜景交相辉映,令历代诗人、画人、官人向往不已。
乾元二年(年),李白出于平定安史之乱的爱国热忱,为永王李璘之幕僚,后永王争夺帝位失败,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但他的爱国之心丝毫没有减弱。后逢朝廷大赦,李白喜出望外,往来于岳阳、金陵间,对岳阳楼、洞庭湖、君山等胜景赞叹不已。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陪侍郎叔游洞庭湖醉后三首》、《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湖》等许多诗篇。他痛饮狂歌,尽情吟颂巴陵胜状,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写道: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一方面反映物象,另一方面借景抒情,将自己积极用世,关心民族,风流俊逸,飘飘欲仙的情感,跃然纸上,感情和景物互相衬托而融合为一。已有史料表明,这是“岳阳楼”名称第一次见于名人诗歌题咏中,后为世人所沿用。他陪族叔李晔和中书舍人贾至泛舟洞庭,豪情满怀地吟道: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气势非常壮阔,风光非常深远,与诗祖屈原大胆地幻想夸张是一脉相承,堪称八百里湖光山色的千古绝句。
李白游览岳阳,登岳阳楼亲笔书写一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作者极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天相接,楼湖相映,碧水苍天,无边无际,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直接倾泻了诗人内心的激情,为文人学士所推崇。尽管有人提出过质疑,但人们相信是真的,一直将它珍藏于岳阳楼主楼内。
乾元二年()八月,襄州守将康楚元、张喜延发动叛乱。当时正在岳阳的李白,挥笔写了《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一诗,愤怒地把叛贼痛斥为横行洞庭的“修蛇”,表达了诗人渴望迅速平定叛乱的心情。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李白登上巴陵山,适逢讨伐康、张的唐朝水军在洞庭上布阵,心情异常激动,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中描写了这一雄壮的场面: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长冈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今兹讨鲸鲵,旌旗何缤纷。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握齱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表达了自已不学陶潜消极避世,而与平叛将士为伍,关怀人民的正义感情。他在另一首诗《秋登巴陵望洞庭》中写道:“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其报国之心依然未减。
李白一生政治抱负甚大,却屡屡失败,“济苍生”之志终难施展。上元二年(年),闻太尉李光弼率兵讨伐安史叛军,他不顾61岁高龄,前往请缨杀敌,终因病返回,次年含恨病死于安徽当涂。
1.3.杜甫:老病孤舟泊洞庭,两度绝唱葬平江
岳阳楼下,洞庭湖边,有座“怀甫亭”。它深深寄托着岳阳人民对“诗圣”杜甫的敬仰和怀念。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远祖杜预为西晋名将、学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膳部员外郎、著名诗人,父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对这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深感自豪,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杜甫从小好学,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从二十岁起,开始为时十年的“壮游”。天宝时,寓居长安近十年。安禄山军陷长安后,他逃至凤翔谒见唐肃宗,做了左拾遗,不久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南行,到四川定居于成都浣花溪畔,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生当唐代由盛而衰的动乱年代,流离漂泊,深感社会黑暗,人民苦难,写下了许多真实反映这一时代的动人诗篇,被称为“诗史”。
大历三年(年)秋,杜甫离开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出三峡,到江陵,迁居湖北公安。年底,沿江东下,漂泊到湖南岳阳。此时,杜甫已57岁,体弱多病,拖家带口,生活窘迫,但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当他登上岳阳楼,面对浩渺的洞庭湖,百感交集,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高度概括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创造性地赋予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成为历代题咏岳阳楼的压卷之作。
杜甫在岳阳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次年春,离开岳阳,南行投靠亲友,临行前,再登岳阳楼,写了一首《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诗: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青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表达了他不论怎样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不沉沦,“更南征”的积极思想感情和态度。
后来,长沙发生兵乱,杜甫一家老少南下郴州,投奔舅父璀伟,船至耒阳遇大水,只得返回岳阳。一路上,诗人看到了各种惨象,写下了《湘夫人祠》、《过洞庭》、《回棹》等多首诗,其中《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他卧病舟中的绝笔之作:“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瘁,蒙蒙雨滞淫”。说明诗人当时在舟中最后看到的正是岳阳洞庭湖边的冬雨景物。此后不久,即大历五年(年)冬,杜甫就死在这条破船上,终年58岁。其子杜宗武,孙杜嗣业原计划将其归葬于家乡河南,因时世艰难,交通梗阻无法实现,只得将杜甫葬于小田(现平江县大桥乡小田村)。43年后,杜嗣业曾计划将杜甫的灵柩归葬河南偃师,并请诗人元稹作了墓志铭。然而,据明、清《平江县志》载,明代,从平江的杜甫后裔家中,发现两件祖传诰敕文书原件,即唐至德二年授杜甫左拾遗敕和宋绍兴三十二年授杜甫裔孙杜邦杰承节郎敕。这说明杜甫葬于平江,其子孙流寓平江,代代相传,绵延至今确实。现平江县城东南16公里的大桥乡小田村小田山上有杜甫墓,一室二耳,均为楔形砖砌成,麻石结顶,墓前有大型青石碑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右刻“光绪九年癸未冬十月吉日”,左刻“署平江县事武陵县知县李宗莲题”。从碑文分析,杜墓曾于年(光绪九年)重修。另有资料称,湖南耒阳,湖北襄阳,河南偃师、巩县,陕西华阴、鄜县和四川成都各有一座杜甫墓。无疑,真正的墓冢只有一处,其余应系纪念性墓冢,表达了人民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深深怀念。岳阳人民缅怀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特在岳阳楼修建怀甫亭,亭匾由朱德题写。亭中立有石碑,刻有杜甫画像、《登岳阳楼》诗及《怀甫亭·序》。
1.4.刘禹锡:洞庭湖畔度九年,妙笔生花绘岳阳
在往来岳州的众多墨客骚人中,有一位流放湘楚、与洞庭湖结缘的人,他就是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在洞庭湖畔度过了九年时光的中唐“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年),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后任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年)因参加王叔文的进步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等官职。
在朗州司马任上,刘禹锡曾多次往来岳州,对君山、岳阳楼、洞庭湖情有独钟。他写岳州的诗歌中,有三首写到洞庭秋月,四首写到君山。此时的诗人,虽长期遭贬谪,却没有改变他进取的思想,且心境趋于平和开朗。这在他的《望洞庭》一诗中表现得很明显: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他用明快的笔调,借镜面形象比喻风平浪静的湖光景色,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做晶莹剔透银盘中的一颗青螺,全诗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令人拍案叫绝。
刘禹锡对“洞庭秋月”有着强烈的审美情趣。如《洞庭秋月行》: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镕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蒙蒙隔寒镜。
既有浓郁的洞庭色彩,又有淳朴的民歌风味,艺术概括力极强,读来使人有置身仙境之感。这是一首最早以“洞庭秋月”组句、名题的诗篇。“洞庭秋月”这一湖湘胜景,经过张说、李白、贾至、杜甫、刘禹锡等诗人笔下生花,再经宋代米芾等人的吟诵,成为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
刘禹锡还有一首长诗,题目叫《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足成六十二韵》。诗中描述了洞庭湖四时景观、湖水来源、地理位置、湖区历史、名人行踪等,堪称描述洞庭湖的历史画卷。
1.5.柳宗元:作《无姓和尚碑》,兴岳州圣安寺
在岳阳南湖龟山楞伽山北峰下,有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佛教寺院——圣安寺,寺名意为寺能为人祈福消灾。寺内保存一块《无姓和尚碑》,碑文出自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柳宗元之手。
柳宗元(—年),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贞元进士。顺宗即位,他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等职。贬谪中,他坚信“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写作了大量抒发个人情感及政治、哲学见解的诗文。哲学著作《封建论》、《天说》等,奠定了他古代卓越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地位。讽谕杂文如《捕蛇者说》,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等,均成千古名篇。传于后世的著作集有《柳河东集》、《龙城录》等。其中《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及其《碑阴记》,就被收录在《柳河东集》中。
岳州圣安寺为唐代杨憑和尚舍巨资所建。巍巍殿宇,雄伟壮观,慕者甚众,拜者如云。一天,长沙文人谢楚到圣安寺拜佛,结识了无姓和尚法剑和他的大弟子怀远。后怀远居长沙安国寺,谢楚常去安国寺叙旧。法剑去世后,为纪念其功德,怀远请谢楚为无姓和尚法剑作行状,记录其生平事迹。行状写好后,谢楚邀请时任永州司马的好友柳宗元撰写碑文。柳宗元欣然命笔写下了《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及其《碑阴记》。碑文略记了无姓和尚法剑的一生:“有名无姓,也莫知其闾里宗族所设施者”“承于释师,以系道本”“法剑云者,我名也”“法界,吾宇也”,“戒之为墉,慧之为户”;评价他佛学高远、修持深厚、文武并茂、勤谨诚实:“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同时,碑文赞扬了岳州圣安寺“空山寂历,虚谷迢遥”,是理想的参禅拜佛之地。
据史料记载,圣安寺历史上曾有过香火鼎盛,佛事频频之辉煌,但唐以后归于沉寂并毁,可谓昙花一现。
改革开放后,盛世昌明。年南岳高僧宝昙方丈携弟子怀梵法师莅岳,募资千余万重建圣安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寺额。今圣安寺山门前一联云:“水不在深洞庭百尺容纳四水,山非于高古刹千年普照三湘”,这是对圣安寺的生动写照与美好憧憬。
1.6.孟浩然:暮年揽胜洞庭,终出千古名句
在描写洞庭湖的诗歌佳句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脍炙人口,令后人叹为观止。这一名句,便出自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笔下。
孟浩然(-),襄阳人。他生逢盛唐。一生经历比较简单,没有入过仕途。“少好节义,喜赈人患难”。其前半生主要隐居在家乡鹿门山中,闭门苦学,灌蔬艺竹,救患释纷。四十岁时,赴京应试不第,不过诗名已开始震惊朝野。相传在孟应试落第后的一天,王维邀请他到家里作客,时逢唐玄宗驾临,要他朗诵自己的诗作,当诵至“不才明主弃”句时,玄宗大为不悦,终没启用他。此后,他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漫游江淮吴越达六年之久。
开元二十五年(年),宰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邀孟浩然担任自己的幕宾。当时,孟浩然已经48岁了,从家乡经汉水、长江到荆州,经过岳阳,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上张丞相》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人以大气魄写出了洞庭湖的浩大气势,并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欲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进取之情。希望张九龄施以援手,莫负“羡鱼情”。日本学者森大来在《唐诗选评释》中评价说:“浩然此作,气象雄伟,旷然之壮观,如在目前。”孟浩然的诗的确能给人历久难忘的印象,意境也很新鲜,得到了人们广泛的传诵。
孟浩然还有一首描写洞庭湖的《洞庭湖寄阎九》诗,时间大约为他从吴越游历归乡之际的洞庭秋水时节。诗云:
洞庭秋正阔,予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惟余水共天。
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同样是写洞庭秋水的壮阔,但气势较前诗为弱,体现了作者不同心境下的不同诗风,前一首诗,写洞庭波撼,颇具壮观,后一首诗则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
1.7.韩愈:途经洞庭写诗文,一句一景展画图
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韩愈,曾数次途经岳阳,借洞庭湖、岳阳楼和汨罗江之题,感慨抒怀,写下了多篇诗文,突出了洞庭湖、汨罗江生动美妙的景象。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韩姓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几度作节度使下属官,后官至监察御史。他提倡儒学,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反对佛教和道教。他倡导古文(先秦两汉散文传统)运动,反对骈体文,把儒学复兴和古文运动结合起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十九年(年),韩愈任监察御史,时值关中大旱,他上疏宽免税钱却遭打击,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县)县令。赴任途中,经岳阳,有感于屈原自沉汨罗江,作有《湘中》等诗,其诗曰: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抒发了他对屈原的深切怀念,隐含了他“不平则鸣”的批判精神。
永贞元年(年),韩愈被改官湖北江陵府法曹参军,又一次经过岳阳,游览了岳阳楼、洞庭湖、君山及汨罗江,触景生情,写了流传至今的《岳阳楼别窦司直》、《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祭湘君湘夫人文》等重要诗文。他的《岳阳楼别窦司直》诗,长达字,以文为诗,歌咏了楼、湖胜景,抒发了自己坎坷失意、悲愤抑郁的心情。他在《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诗中,对洞庭湖苍茫雨晦的晚秋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
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
鸡犬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邱。
清淡可以绝,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啼饥但啾啾。
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显然,这些都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进步的一面。
元和十二年(年),韩愈参与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位列朝廷三品大臣。后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赴任途经湘阴县,作咏汨水及黄陵庙诗。翌年九月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①,以私钱10万两,委托岳州刺史王堪重修黄陵庙,托刺史张愉立碑,并写下了《重修黄陵庙碑记》。碑记叙述了黄陵庙的历史、灵验及祈庙、修庙并作记的原因,流畅而有气势。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年)逝世,卒年57,谥号“文”。
1.8.洞庭湖边其他唐代文人的诗刻:
2.南唐及五代人咏岳阳:
3.北宋的千古忧乐情怀:
3.1.滕子京:修楼求记,夺天下楼阁之首的岳州知州
岳阳楼在唐代即已有名,然而声名大著,成为“天下楼”,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并求范仲淹作宏篇巨著《岳阳楼记》之后。
滕子京(—),名宗谅,河南洛阳人,北宋政治家、文学、革新派人物。他自幼研读经史,博学多才,与范仲淹同年中进士,经范仲淹荐举召试学士院。宋庆历二年()任泾州(今甘肃泾州北)知州,后擢升为天章阁待制,镇守庆州,不料第二年被人诬告“处置戎事,用度不节”,牵连甚众,因系满狱。虽经范仲淹、欧阳修极力辩白,还是被贬至虢州(今河南灵宝东)。庆历四年(),被御史中丞王拱辰诬告“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而再贬至岳州,知岳州军州事。其实,滕子京一生为官廉正,好施与,及卒,无余财。近年发掘滕子京及其妻、妹和小女四座墓葬,陪葬品极简,仅有砚1方,玉免2只,瓷罐2个。之所以一贬再贬,缘于他主张改革,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和“负大才,为众所嫉”。
滕子京的过人和高明之处在于虽一再遭贬,但能面对现实,主宰命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正直敢为。知岳州军州事的短短3年时间,以“治为天下第一”,使得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他创修万年桥(今三眼桥),沟通了岳阳古城与外界联系的通道;着手修筑偃虹堤,防御洞庭湖的洪波巨浪;兴办岳州文宫,造就人才。建树最昭著的当是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
当时,岳阳楼已破损不堪。滕子京认为名楼古迹“莫不兴于仁智之心,废于愚俗之手”和“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决定大规模重修岳阳楼。其经费不用省库银,不敛于民,而取之于“民间有宿债不肯修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见司马光《涑水纪闻》)滕子京决心要把岳阳楼修得超过唐代,夺天下楼阁之首。此次大修,庆历五年动工,次年竣工。楼成,极雄丽,三层三檐,飞檐斗拱。竣工之日,滕子京悲喜交集,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临江仙》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为了让岳阳楼留芳万世,他又令人在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张说、张九龄、杜甫、杜牧诸名人诗集中摘出其登临寄咏者78首,以及当朝大笔如太师吕端、侍郎丁谓、尚书夏竦之作,刻写于栋梁间,并编成《岳阳楼诗集》。但他发现,古今诸名人于诗词歌赋之外,竟无一篇散文记叙,岳阳楼就象一个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一样,没有高尚、深邃的思想灌注碑记,难以流传久远。于是,在这年的六月十五日写下了《求记书》、绘出《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以滕子京造楼,范希文为记,苏子美书丹,邵饣束篆额而成“天下四绝”。
3.1.1.泾州抗敌:
3.1.2.谪[zhé]守巴陵:
3.1.3.凭栏大恸[tòng]:
3.2.范仲淹:应求著就《岳阳楼记》,忧乐境界至高无上
大凡名胜,必有文人之功。岳阳楼的声名大著,应自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始。正是这篇雄文问世,才使得楼以文益秀。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幼时孤苦,两岁丧父,随母再嫁,改名朱说。成人后,始还姓,更其名。他少有志操,刻苦学习,“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至今,他的故乡苏州天平山还有他划粥苦读的“咒钵庵”。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步入仕途,累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的官宦生涯近40年,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总是竭诚尽全力履职。初登仕途,便在泰州治水,修筑总长里的捍海堰,使泻卤之地化为良田,两千多外逃户陆续返乡。天圣年间,江淮、京东旱、蝗交加,他多次奏请仁宗派员赈灾,仁宗沉缅于安乐而不予理睬,范仲淹冒险谏问仁宗:“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仁宗只得派他去赈济灾民。仁宗拟建太一宫、洪福院,范又反复劝谏:“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民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免除积负。”终于使皇上放弃了大建宫院的计划。天圣三年(),他针对时弊,以万言《上时务书》,奏请仁宗“革除文弊,复举武科,赏直谏之臣,除滥赐之害”。景佑三年()他再上《百官图》,对朝廷在职官员逐一提出奖惩意见。庆历三年(),他联合富弼等实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意见,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获仁宗诏令,在全国推行。新政触动了腐朽官僚贵族利益,遭到强烈诽谤与攻击,不久便告失败,范仲淹也因“朋党之诬”而被贬谪。
军事上,范仲淹战功卓著,“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康定元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积极防御西夏。守边数年,爱护士卒,号令严明,招抚流民,团结族,西夏人畏威怀德,终于请和。颇受人尊重,称之“龙图老子”。
文学上,他主张“文以载道”。所作散文,多为阐述其政治主张。诗词豪放,以反映边地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庆历五年(),范仲淹的莫逆之交滕子京,谪守岳州,重修岳阳楼,求他写记。当他看到滕子京的《与范经略求记书》和《洞庭晚秋图》后,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深感滕子京屡遭人嫉,一贬再贬,却依然豪迈自负,勤于公务,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实为不易,欣然应允,一气呵成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其叙事之扼要、写景之生动、议论之精警都达到了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全篇字,字字珠玑,流畅自然,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充分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生观。作为封建官吏,能有如此理想和抱负,十分难能可贵,其忧乐观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岳阳楼记》一直被编入中国大、中学的语文教科书,并译成多国文字传播海外。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中,最早将“先忧后乐”作为共产党人政治思想修养的准则之一。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了32年的故园韶山,在父母坟前敬上一根松枝,双手合拢三鞠躬后,喃喃自语到:“前人辛苦,后人享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胡耀邦、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登上岳阳楼后,亦在《岳阳楼记》雕屏前流连忘返,反复吟颂。
范仲淹对岳阳也是情有独钟。在他一生中,至少可能两次到过岳阳,一次是明道二年()奉命“安抚江淮”后,有可能取道岳阳回京;一次是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书》后写《岳阳楼记》。正是因为到过,在《岳阳楼记》中才可能有“予观夫巴陵胜状”之语,才可能把洞庭湖数十种物象写得活灵活现。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有作品屡屡写到岳阳楼、洞庭湖。宋明道二年()12月,他写有《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诗,其中有句称赞岳阳楼云:“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宋庆历四年(),他写有《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诗,既劝勉了滕子京,又颂扬了洞庭湖的美景。更有甚者,他还在距岳阳10多里远的云溪太平桥庙湾置有田庄一所,后由其子范纯仁作为范仲淹孙女的陪嫁品赠给岳阳籍孙女婿毛长发,这在岳阳、临湘两县《毛氏宗谱》中有详细记载。
皇礻右四年(年),范仲淹由青州前往颖州(今安徽阜阳)赴任途中,病卒于徐州,享年64岁。宋仁宗亲书其墓碑为“褒贤之碑”,谥号“文正”。现苏州市郊天平山建有范公祠,祠内悬挂着一幅清康熙年间的匾额,上书“第一流人物”。
岳阳市将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和屈原的“求索”精神发展成为“先忧后乐,团结求索”的岳阳精神,成为岳阳市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2.1.撰写雄文: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3.2.2.霞光满天:
4.宋人咏岳阳:
5.明人咏岳阳:
6.清人咏岳阳:
7.现当代人咏岳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