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太极喵朗读音频
春尽
作者: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
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
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
清晨犹为到西园。
《春尽》是唐代诗人韩偓(w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韩偓(约年~约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父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龙纪元年(年),韩偓中进士。
光化三年(年),宦官头子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废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韩偓协助宰相崔胤(yìn)平定叛乱,迎昭宗复位,成为功臣之一,任中书舍人,深得昭宗器重,多次欲立为相,都被力辞。中书门下同平章事李继昭依附宦官头子韩全诲,排挤崔胤,崔胤召(zhào)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入朝,意欲抑制宦官集团。李茂贞入朝后,拥兵跋扈,崔胤又想召宣武镇节度使朱全忠入朝牵制李茂贞。韩偓谏道:这样造成“两镇兵斗阙下,朝廷危矣”,应一面罢去李茂贞,一面处理(chǔlǐ)宦官。议尚未行,而李茂贞、韩全诲已将昭宗劫往凤翔。韩偓闻讯,星夜赶往凤翔行在,见昭宗时恸(tòng)哭失声。昭宗任韩偓为兵部侍郎。后朱全忠兵到,败李茂贞,杀韩全诲,韩偓随同昭宗回长安。
韩偓回长安后,见朱全忠比李茂贞更为骄横,心中甚感不满。一次,朱全忠和崔胤在殿堂上宣布事情,众官都避席起立,只有韩偓端坐不动,称“侍宴无辄立”,因此激怒朱全忠。朱全忠一则恼怒韩偓无礼,再则忌他为昭宗所宠信,参预枢密,恐于己不利,便借故在昭宗面前指斥韩偓。崔胤听信谗言,也不予(bùyǔ)救护。朱全忠本欲置韩偓于死地,幸经京兆尹郑元规劝阻,贬韩偓为濮州(púzhōu,今山东鄄县、河南濮阳以南地区)司马。不久,又贬为荣懿(yì,今贵州桐梓县北)尉,再贬为邓州(今河南邓县)司马。韩偓离京,使昭宗左右无亲信之人。
天祐元年(年),朱全忠弑昭宗,立李柷(chù)为昭宣帝(即哀帝)。为收买人心,伪装豁达(huòdá)大度,矫诏召韩偓回京复职。韩偓深知一回长安,即入虎口,便不奉诏,携眷南逃到江西抚州。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重视延揽人才,派人到抚州邀韩偓入闽。天祐二年(年)八月,韩偓自赣入闽。
韩偓入闽后,在长汀、沙县寓居一个时期。天祐四年(年),朱全忠篡(cuàn)唐,改国号梁,王审知向朱全忠献表纳贡。韩偓对此心有抵触,想再回江西。从沙县走到邵武时,王审知急忙派人前去挽留。但韩偓因感“宦途险恶终难测”,功名之念已淡,坚拒王审知的任命。在从邵武回到沙县后,不久又经尤溪到桃林场(今永春)小住,然后进泉州。韩偓过尤溪时,正值泉州王氏军与南汉军激战后,村落成墟,他目睹此景,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水自潺湲日自斜,屋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只见花。”
在泉州,韩偓受到刺史王审邽(guī)父子的优礼接待,住泉州西郊招贤院,多年来疲惫的身心得到憩息。在饱览当地风物之时,又感叹“尽道途穷未必穷”,兴之所至,写下许多有名的佳作,如“中华地向城边尽,南国云从海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和《咏荔枝》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诗篇。尽管后人称韩偓为“香奁体”的创始人,但其实,现实主义才是韩偓诗作的主流。
不久,韩偓到南安漫游,认为这里是晚年栖止的理想地点,便在葵山(又名黄旗山)山麓的报恩寺旁建房舍,以为定居之地,时称“韩寓”。在这里,韩偓下地耕种,上山砍柴,自号“玉山樵人”,自称“已分病身抛印绶,不嫌门巷似渔樵”,过着退隐生活。约梁龙德三年前后(约公元年前后),韩偓病逝,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为其营葬,墓在葵山之阳。
韩偓才华横溢,是晚唐著名诗人,被尊为“一代诗宗”。韩偓诗作,以入闽后的作品最多,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春尽》就是韩偓晚年寓居福建南安时所作,此诗抒写了诗人异地依人的苦闷心情。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一开头,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颔联“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zài)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落花流水,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呢?大多数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怎么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xiánkòng),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睁睁地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句“地迥(jiǒng)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尾联“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抛开议论事理,转入抒情。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写出自己是如何苦闷,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但其无限苦闷之情却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是其主要特点。其描写景物具体形象,“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等诗句,真实地描绘出江南春天雨前的乡村美景,颇富艺术魅力。全诗语言流畅优美,对仗工整。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抒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1.《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惜春”是春未尽前,“醒后”是春已尽后,“见酒痕”不复见花事矣,可为浩叹也。水“归别涧”下,再加“雨下孤村”,写春尽真如扫除灭迹。庸手亦解用雨,却用在花句前,妙手偏用在花句后,此其相去无算,不可不知也(首四句下)。春尽又何足惜?两行泪实为“人闲”、“地迥”堕耳。“流莺”上用“相厚”字、“惭愧”字,“独为”字,“清晨”字,妙!怨甚而又不怒,其斯为诗人之言也。金雍补注:相厚在清晨,惭愧在独为。
2.《唐律偶评》:以春尽比国亡,王室鼎迁,天涯逃死,毕生所望,于此日已矣。
3.《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朱东岩曰:“连日醉昏昏”,极是人生乐境,及看上加“惜春”二字,下接"醒后”二字、乃知一片皆是苦境也。“水归别涧”、“雨入孤村”,自是“春尽”神理,但庸手为之,必定将雨写花前;此独于“水归别涧”下,以“雨入孤村”作对,手法特妙。
1.惜春:爱怜春色。
2.酒痕:酒污的痕迹。
3.浮:一作“漾”。别涧:另外一条河流。涧,一作“浦”。
4.断云:片片云朵。
5.人闲:作者在朱全忠当权时,被贬到濮州,后来依附他人,终日无所事事。有:一作“得”。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终日闲呆,不能有所作为,辜负了大好时光,故有“芳时恨”之感。芳时,指春天。
6.地迥(jiǒng):地居偏远。迥:一作“胜”。古魂:故人的精魂,指老友已故化为精魂。
7.流莺:叫声悦耳的莺。流,谓其鸣声婉转悦耳。厚意:深情厚意。
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
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
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别涧,
阴云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
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
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
最感激流莺婉转深情厚意,
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春尽(唐·韩偓)搜韵[引用日期-07-18]
本节内容之文本及图片均整理自网络,部分引用资料的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白癜风患者能否服用复方斑蝥酊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