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警示丨公然造假专家失守hell

7月8日,云南省纪委监委通报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虚作假等有关问题追责问责情况,涉及6个责任单位及29名相关责任人。“公然造假”“弄虚作假”“监督缺失催生造假工程”……通报点出了玉溪市委、市政府和通海县委、县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5月11日,云南玉溪,通海县的杞麓湖。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杞麓湖水质为何长期得不到改善?

不作为乱作为缘何发展到公然造假?

自然生态污染背后是否潜藏政治生态污染?

这些杞麓湖之问

随着该省纪委监委全面深入的调查

核实被逐一解答

问不作为乱作为缘何发展到公然造假?

政绩观扭曲错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愈演愈烈

今年4月,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玉溪市督察发现,通海县在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中不动真碰硬,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搞样子工程,做表面文章,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实际上杞麓湖水质并未得到改善。

杞麓湖污染治理,究竟“难”在哪?

“靠天治湖”、消极回避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这几年的杞麓湖保护治理上,存在盲目乐观的心理。”时任通海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春明说,“从年到年,杞麓湖污染治理没上多少项目,大家觉得不用太多努力,就可达到目标。”据了解,通海县连续三年未预算和拨付一分钱用于杞麓湖的面源污染治理。

当看到年水质恶化趋势明显、难以完成水质考核目标后,通海县委、县政府相继召开会议研究上马水质提升工程,并不切实际地提出“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改善水质”,违背科学规律,匆匆忙忙地上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根本就没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也没进行可行性评估就付诸实施。

通海县在杞麓湖湖心国控水质监测点位周边建设柔性围隔工程、水质提升站及其排水管道、生态补水延伸管道等项目,人为干扰水质监测采样环境。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aizx.com/thms/12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