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县按照“三基地一城市”发展定位,不断丰富林业发展内涵,在严守生态红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加速培育林业特色产业,加快实施林业重点民生工程,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牢牢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
林业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凉风垭森林公园、娄山关万亩花海、九坝令坝湿地公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重庆游客选择到我县消夏避暑。吸引游客的除了我县清凉宜人的气候,还有莽莽林海、绵延青山。这些都是我县林业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真实写照。
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重要使命。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重视和领导下,桐梓县深化林业改革,调整林种结构,依靠科技,实行造、封、管、抚相结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严格限额采伐制度,林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林业生产走上健康轨道。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以及覆盖率的三个同步增长。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荒山配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及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实施营造林总面积亩,其中人工造林亩,封山育林亩,中幼林抚育亩,森林覆盖率由45.47%提高到51.3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县抢抓申报“中国方竹笋之乡”品牌契机,将适宜发展方竹的耕地和荒山均纳入规划范围,共营造方竹23万余亩,其中退耕地造竹.83亩。该做法赢得了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肯定和认可,特别授予我县“中国方竹笋之乡”荣誉称号。目前,营造方竹的广大农户已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好处。以我县最贫困最偏远的黄莲乡为例,该乡借退耕还林实施之际,共营造方竹2万亩,加上原生方竹2.5万亩,目前已有方竹4.5万亩。今年共收方竹笋吨,总产值万元,人均收入元,方竹产业已成为该乡脱贫致富的首要选择。
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给我县的群众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商机,以大河镇的七二村为例,在没有实施退耕还林以前,该村是典型的车匪路霸村,靠着七十二湾公路的特殊路况发财,每年都有近20余人被刑事拘留或者被判刑。退耕还林实施后,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该村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余人次,实现年经济创收余万元。现在群众中流行的一句话“以前发路财,现在发财路”。通过近5年来的实践,充分证实了退耕还林给群众带来的实惠,现在建好的度假山庄30余家,正在修建的乡村旅馆和度假山庄近15家,真正体现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效益高”,被游客称为真正的天然氧吧。
还林还草万亩建设贵州最美北大门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贵州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为抓手,紧紧围绕建设“贵州最美北大门”和“省级森林城市”这一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为总要求,增加资源总量、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总任务,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总目标,在全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万亩,其中林草结合54万亩,对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保护区15-25度坡耕地全面退耕,到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51.32%提高到60%,将减轻全县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现象,极大改善生态环境。
(文/彭光杰图/娄伦权王印成勇)
主办方:桐梓县对外宣传中心
总编:王迪丨副总编:尤晓婵
本期编辑:张桂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