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犀空间资讯苗寨里论道乡村复兴,台江峰

6月17日,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台江峰会精彩继续。在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贵州台江县,苗寨古韵与多彩民俗将乡村之美淋漓挥洒。在峰会的文创和扶贫版块中,演讲嘉宾带来了丰富的案例分享,为乡建的发展图景更添精彩笔墨。

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台江峰会第二天会议

文创版块

左靖:

另一种可能:茅贡的乡镇建设

著名策展人、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左靖

年,左靖因为参加会议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由此开始了一种乡镇建设实践——茅贡计划。之所以选择茅贡镇,是因为镇上有10个传统村落,而且村落风貌非常完整。在这里,左靖开始跳脱目前国内时髦的乡村建设风潮,思考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

乡村建设的对象是农村,而乡镇建设的对象是非县治(县城)所在地的乡、镇。在左靖看来,乡镇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村寨集体经济,严格控制不良资本进村,保护好村寨的自然生态和社区文脉,以及乡土文化的承袭和言传。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可持续的艺术形式,比如与在地文化相关的公共艺术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生态博物馆、创意乡村和公共艺术的价值叠加,带动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孟凡浩:

现实之下,理想之上——东梓关乡村实践

gad乡村实践工作室设计总监、杭州富阳东梓关乡村农居设计师孟凡浩

「中国的乡村需要城市的守护与反哺,而作为建筑师都希望为乡村做一些事情。」孟凡浩说。他的切入点是原住民的人居环境的改善。在一系列调研之后,孟凡浩进行了思考,他总结出乡村的现状和原因:乡村空心化、宅基地划地原则单一、文化断层自卑、高水准设计介入不够。他认为乡村农居迫切需要当代化,寻找一种原型、模式去兼顾平衡各方利益。

在杭州富阳东梓关,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孟凡浩就负责回迁项目的设计规划。他确立了四个步骤,分别是确权(收储老房子)、盘活(注入新业态)、新建(新农居社区)、引入(小镇的主题)。在沟通之后,孟凡浩了解到三方的诉求:回迁户希望低造价实现品质提升、政府希望先行示范日后推广、建筑师希望还原乡村的原真性,最后他决定通过最少的单体类型实现多样化的聚落形态。

孟凡浩首先设计了纵向与横向两个基本单元,并进行了组团布局。六户之间设立一个邻里开放空间,通过组团生长形成村庄的形态。在设计建筑外观时,孟凡浩研究了杭派建筑的特色,最后决定对屋顶要素进行重构,每家每户相互独立,但是屋顶有一定的连续感。进行功能设置时,因为村民可能提不出专业的意见,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用选择题的方式与村民进行交流。在每处民居里,屋顶太阳能板、空调、电瓶车停放、农具储存,孟凡浩都做了一定设计。

建筑师到乡村做设计,在实现梦想的同时,还要面对现实。在东梓关,项目施工队以前主要建造城市别墅,孟凡浩要在施工过程中和他们经历很多磨合。在围墙的高低关系、景观树设置等方面,村民都有自己的想法,设计师都要进行协调沟通。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孟凡浩从设计的容错性、公众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最后,他说:「乡村是各种趋势的混合体,而这些趋势此刻还在我们的视野和认知之外,对于这一个我们从未探索过的状况,现在我们只是刚刚开始了解,这一了解过程将会持续下去……」

杨政洪:

台江苗族传统村落保护性建设中的文化体系和生产方式建构探究

贵阳正红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政洪

杨政洪展示了一张贵州古苗疆走廊文化旅游主要景点分析图,一条红线贯穿贵州,从东到西串联起十几个景点。他指出贵州的民族村寨数量仅次于云南,云南旅游有茶马古道,希望在未来大家知道贵州的这条古苗疆走廊。

杨政洪曾经在西江千户苗寨和松桃苗王城服务多年。他认为西江千户苗寨引爆旅游的主导因素是庞大的木制结构吊脚楼群和可读可视的苗族文化,松桃苗王城发展旅游的主要因素是具有军事防御的石头古寨和苗族祖源文化。在台江县稿仰文化旅游村寨规划中,杨政洪选择的主题是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苗疆千年古堡、独木龙舟发源地。在稿仰村,规划团队对寨门、公共空间进行了优化设计,还打造了苗族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习所、精准扶贫乡村创业工坊等。最后,杨政洪建议将传统村落的文化体系和生产方式重建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

陈民利:

电子商务让乡村更美好

安徽半汤商学院院长陈民利

陈民利指出打造美丽乡村,要让村庄更美,农业更兴,农民更富,实现宜居、宜游、宜业、宜享。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打通「电商+乡建」新链接,构造乡村重建的系统工程,实现「乐业,安居」。她说:「当乡建遇上互联网,电商成为标配。」在江苏沭阳、安徽砀山,全民电商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老人用一指禅在网上销售自家的产品,把竹子、梨、黄桃销往全国各地。陈民利表示电商是乡村的转基因工程,不仅是帮助村民获得经济收益,更是让留守的老人、妇女能够通过网络和外界沟通、与时代同步,互联网改变了角落边沿村落和外部世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在安徽合肥,三瓜公社由三个村庄组成,分别是冬瓜民俗文化村、南瓜农特电商村、西瓜民俗美食村,陈民利和团队希望通过电子商务驱动美丽乡村的产业复兴。他们首先对村庄进行了修复,注重保持村庄的肌理,贯彻「不砍一棵树,不拆一座房」的原则。南瓜农特电商村改造完成后,主打农村电商,淘宝、京东、甲骨文科技、淘客电商、傻瓜网及微创联盟等多家电子商务企业驻扎在这里,通过互联网+三农,打造出特色的农特产品交易中心。

陈民利认为产品电商正在向场景电商转化,游客进入村庄感受好山好水,会产生对产品的信任。她说:「实现农旅融合,就是让农村成为旅游的场景和观光点,让农民成为旅游业的从业者,让农业成为旅游者的体验点。」

邹莉莎:

农妇是一种生活

北京绿十字农妇培训中心负责人邹莉莎

「我们要为村民做些什么?如何让年轻人真正回到家乡、在乡村有所作为?这是绿十字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邹莉莎说。在绵阳,邹莉莎的「花间小路」是北京绿十字的农妇培训基地。培训过程中,一位村民告诉她,本土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东西,这让邹莉莎印象很深。

她发现,人们去到原生态的村落,惊叹于当地的美景人文,却不会想要长久留在那里。许多民宿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留了下来,但有时也会觉得孤独。「正如昨天廖敏智在演讲中所说,民宿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邹莉莎建议,「民宿主可以在当地先做一些公益的培训,这样就不愁招不到符合要求的员工。」

邹莉莎认为,旅行的最终目的是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和村民一起吃住,一起去鸡窝里捡蛋,一起去地里拔菜。同时,她也在畅想每一户农家都成为乡宿,农民从地里回来放下裤脚,可以自自然然地冲一杯咖啡。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生活在苗寨的姑娘们也可以穿着高跟鞋,展现自信的风姿。「如何激发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对故乡的自信、对自身的自信,这需要更多人帮助。让乡村居民找回这种自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乡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邹莉莎总结说。

扶贫版块

杨发祥:

嵌入、建构、增能:社会学视野下的精准扶贫研究

教授,博导,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

杨发祥指出,全国扶贫发展的趋势是从大区域粗放式到小家庭精准化。贵州是国家扶贫的主战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杨发祥从嵌入、建构、增能三个层面分析了精准扶贫战略。嵌入指的是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的多维面向,包括制度嵌入、组织嵌入、党建嵌入。建构指的是精准扶贫的实践与运作机制,包括制度建构、机制建构、情境建构、文化建构。增能指的是精准扶贫的社会效应及评估,包括干部增能、贫困户增能、整体社会增能。

杨发祥从实践经验、面临挑战、发展举措三方面对扶贫攻坚的三十年进行了反思。最后,他总结道:「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实验,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是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应包含扶贫对象的精准性、扶贫措施的精准性和扶贫理念的精准性三方面。扶贫对象是主体,扶贫措施是路径,扶贫理念是灵魂。」

王伟华:

新乡村崛起:四位一体湖北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湖北村镇建设协会理事长王伟华

王伟华认为中国乡村是四位一体的。自内而外、和合共生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自下而上、乡贤带动的社会结构,自然合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这四个方面完全和合运作,不可分离。他分析了当前乡建的背景,他说:「世界文明呈现转型趋势,我们正在从物质为中心的工业文明时代,一脚跨入以文化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时代。从这个大背景来讲,乡建不是无缘无故的。」

在湖北,王伟华实践了一种「乡建操作模式」。其中「1」指的是一个理念,也就是「四位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王伟华指出乡贤是钥匙,产业是抓手,生态是保证,文化是源泉,最后要构建以群众为骨、产业为血、生态为体、文化为魂的新乡村生命体。「3」指的是乡建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治组织、清洁乡村,第二个阶段是综合治理、美丽乡村,第三个阶段是产业运营、小康乡村。「6」指的是乡建的六个步骤,包括完善自治机制、创建清洁乡村、修复传统文化、规划乡村体系、建设美丽乡村、运营乡村产业。

何允辉:

一个乡村践行者的思考

浙江义乌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

「何斯路村原本是一个落后贫困的小山村,直到年才脱了贫困村的帽子。」何允辉介绍说,「现在,每年有20多万客人来我们村参观。」作为何斯路村的党支部书记,何允辉在产业、人文等方面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设计。他在村里引进种植薰衣草,然而一开始种植并不顺利,薰衣草屡种屡死。但是何允辉坚持了下来,如今众多游客来到何斯路村观赏薰衣草,而且村里将薰衣草产业链拉长,薰衣草衍生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超过门票收入。在人文方面,何允辉推出百万育才计划,带领村里的孩子去杭州、上海、台湾等地做交流。他还在村里建立了「功德银行」,记录着村中的好人好事,鼓励村民言行自律。

何允辉讲述了他和村民交流沟通的故事,生动风趣的演讲引发了阵阵掌声。最后他总结说:「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强、组织性强、综合复杂的工程,需要用全局思维去考虑。在乡村发展之初要做好策划,确定发展路径。在乡村发展中要打造、磨合优秀的乡村建设团队,发挥好领头人的示范作用。要正确认识村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联合他们,才能共同促进乡村的发展进步。」

汤敏:

互联网公益走出乡村复兴的另一条道路:新乡贤工程+文化伦理基础设施

古村之友创始人汤敏

汤敏指出,乡村发展的两条魂是乡村民间信仰重塑和乡村社会结构改良,乡村价值体系决定了文化伦理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乡村文化伦理的核心设施包括宗祠、庙宇、善堂等广义的信仰和互助空间,民间博物馆、书院等文化展示交流空间,乡村创客基地、乡村客厅等配套服务设施。文化主题线路可以串联起核心设施,人们沿着文化线路探寻文化伦理精髓,不是一场旅行,更是一次朝圣和洗礼。

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指借助互联网平台由专业枢纽组织完成社群搭建和资源搭接,打造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互助合作的渠道,实现领捐、引捐、配捐、物捐、智捐五捐合一,成倍扩大资金及资源使用效能。汤敏以中国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腾讯99公益日、福建东源古书堂修复等项目为例,解析了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

孙君:

城乡之间说中国

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孙君

孙君说:「重新崛起的中国依赖的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其他。」孙君说。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资源,做现代化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古村、传统村落、新农村等,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乡愁」,还有历史、民俗、传说、家谱、遗址等。他说:「我们用年忘掉了中国,用60年丢掉了文化,用30年破坏了乡村。」当许多家庭的中堂变成电视墙,中国也丧失了家庭教育、宗族传统文化,这是对中国文化伤害最大的地方。

孙君指出,城市人做农民事叫乡建,乡建反哺,哺的是回馈与感恩。乡建不是生意,不是交换,乡建完成之后就是互哺。在年之后,中国全面进入反哺时代,中国有了真正意义的乡建。他介绍了襄阳市堰河村、枝江市关庙山村、信阳郝堂村、郧县「樱桃小镇」、戴维村等乡建案例。目前在阜平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孙君和团队正在对当地的村庄进行提升改造,在这里精准扶贫、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正在一体化进行。最后,孙君说:「我们这么多年是在做什么?是在还原我们心中的乡村,还原属于中国的中国,最终走向是——像中国,才是中国。」

闭幕式

中共台江县委副书记赵凯明

中共台江县委副书记赵凯明对参加本次峰会的村寨服务人员、项目设计师等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听过各位演讲嘉宾的分享,赵凯明觉得当前的中国乡村复兴责任与情怀同在、欣喜与忧虑并在、美好与艰辛同行、愉悦和痛苦并有、理想和现实并进。

赵凯明说:「现在中国所处的乡村复兴,我想它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一定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能干成的一定是最好的,而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为实践心中最完美的图景,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设计师、每一个团队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中国的乡村复兴在路上,需要将理念转化成行动,将行动转化成实践,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他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对台江给予更多的







































石家庄白癜风专科医院
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aizx.com/thly/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