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畔这个村子走出两位中阿文化使者

北京著名皮肤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通海县纳古镇纳家营,

背靠狮子山,前临杞麓湖,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著名的阿拉伯语教育家和阿拉伯历史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沙迦阿拉伯文化奖”获奖者纳忠,

著名翻译家、《一千零一夜》译者纳训

都是纳家营人,

他们就出生在这里。

近日,我们寻访两位名人的故居。 

已有余年的历史

  纳忠故居位于纳家营忠训路号,是一幢土墙瓦顶的木架房,坐西朝东,一沟龙潭水从山墙脚自北向南流过,另外一沟龙潭水则从大门前流过,一座宽阔的石板桥把故居与大东街连接起来。

  已有余年历史的纳忠故居

  据悉,年底,纳古镇在民族团结示范镇项目建设中,将纳忠故居修葺一新,增设纪念馆,供各界人士瞻仰、参观。看着这座巍然矗立的故居,不禁让人越发好奇它的主人有过怎样的传奇经历?

纳忠

谱名纳寿恩,字子嘉,著名的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化“泰山北斗”和中阿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纳忠于年出生在纳家营,先祖是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到纳忠的祖父一代,已是普通的农民。

  纳忠幼年居住在纳家营,后随父母到昆明生活。自幼聪颖,勤奋好学。6岁起就读于昆明的学校,品学兼优。年,赴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年荣获爱资哈尔大学最高传统学位“学者证书”。年归国,历任昆明明德中学校长,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交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高等院校讲授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的第一人。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年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

  纳忠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桃李满天下,到晚年仍勤于钻研笔耕,因此著作等身,共出版各类学术专著、译著20余部,发表论文余篇,是国务院评选的“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专著有《阿拉伯通史》(上、下两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回教诸国文化史》《伊斯兰文化丛书》(共6册)、《埃及近现代史》(中阿文两种文本)等。

  “纳忠教授就出生在这幢房子的南边上房。”直致力于当地文化整理和研究的学者马恒骧说。我们从故居大门步入,看到里面有一个小天井,两边各两间耳房。走过天井,又见一道门立在眼前,门前有两个巨石刻成的雕花门礅,门礅的图案为浮雕,左边正面图案为“二龙戏珠”,侧面为“喜鹊闹梅”,右边正面为“麒麟雄鹰”,侧面为“金牛骏马”,雕工精湛,栩栩如生。

  在马恒骧的带领下,记者走过青砖铺成的门厅,看到一个青石板镶嵌的大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两间厢房,登三级石阶到堂屋,两根“灯笼柱”格外引人注目,堂屋的地板用宽大厚实的青砖铺成,南北各有一把木楼梯通楼上,正房南侧还有个后花园、一眼水井。

  “这所三间四耳倒八尺的木架房,占地余平方米,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是纳忠教授的祖父纳海于清代同治五年(年)建盖的,饱经风雨才保留到今天,应该好好保护。”马恒骧说。

纳训故居

先辈事迹激励后人

  从纳忠故居出来,马恒骧带领记者前往纳训故居。从纳忠故居沿忠训路向南行,经过纳家营小水井,往前步行20多米就到纳训故居了。这也是一幢三间四耳倒八尺的木架房,大门右上角有门牌号:“忠训路69”,“纳训故居”四个大字在大门上方格外醒目。

  修葺一新的纳训故居

  纳训故居的大门两侧各立有一块石碑,我们驻足细读得知:

纳训

纳训,字鉴恒,云南通海纳家营人。生于年,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早年就读于昆明明德中学,年远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埃及的十几年求学经历造就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年留学归来,任明德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文联等处任职,年底调往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纳训是我国著名的阿拉伯文翻译家,毕生致力于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翻译,全译本于年问世,共六卷,约万字。同时,纳训还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阿拉伯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鲁迅的《风筝》、曹禺的《雷雨》等,为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纳训于年逝世,享年78岁。

  纳训是我国第一位直接从阿拉伯文翻译《一千零一夜》的翻译家。当初《一千零一夜》的部分故事由周桂笙于年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后有10多种译本面世,但都是零散的,都是从英文、日文转译的。在20世纪30年代末,纳训留学埃及时就开始翻译《一千零一夜》,到年终于完成了全部译稿,编为六卷本。年至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纳训的六卷本《一千零一夜》,这是中国唯一的、直接译自阿拉伯原文的全译本。《一千零一夜》的翻译,耗去纳训整整一生的精力,这部巨型译著填补了我国世界文学名著阿拉伯文学翻译史上的空白。

  步入纳训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栽有花草的天井,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这座房屋的建筑结构和纳忠故居大致相同,都是清代后期建盖的木架房,纳训也是出生在南边上房。若说不同就是这座房屋的规模没有纳忠故居的宏大,整所房屋占地平方米。

  如今在纳训故居居住的是纳训的侄孙子纳兆祥,他把房屋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问起对纳训的印象?他告诉我们,纳训从小就离开家乡,但他时刻牵挂着家乡人民,年通海遭遇强烈地震灾害,纳训千里迢迢从北京回乡,半个月时间,天天挨家挨户到救灾草棚里向受灾的父老乡亲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同时,纳训还以自己的经历循循善诱,教导晚辈,讲述做人的道理和外面的世界。如今纳训虽已去世多年,但每次提起来,他都是家乡人民学习的榜样。纳训的勤奋好学、艰苦朴素、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平易近人、谦虚谨慎、默默奉献等品质,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后辈人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努力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人文玉溪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艾丽文/图

声明:本文内容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乐活

城事

潮流

方言

牢骚

城市品质生活新媒体

业务电话

业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aizx.com/thly/10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