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一个家一个梦想
——花园移民新村搬迁户的故事
走进花园移民新村,看见的是一栋栋林立的高楼房,一排排整齐的商店,那里设施齐备、绿树环绕、空气清新、服务周到。今天,小编带您一起走进一户户搬迁户,去感知他们的新生活……
NO.1陈顺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现在花园移民新村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当我问起他,从黄莲乡搬到花园移民新村有什么变化时。他直爽地说:“当时为了响应号召,根本没多想,很快就搬到这里来了。”在记者问他怎么想到去经营一家餐馆时,他兴致勃勃地说:“我在宁波学过两年厨艺,政府鼓励我申请特惠贷开家餐馆,很快手续就办下来了。现在虽然赚得不多,但是自己当老板,觉得非常的自由。我每天5点就起床买菜,白天做事,夜里算账,很充实!以后这里会有越来越多人搬过来,我相信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当记者还想问问他觉得哪里的生活更好时,从他泛着光的眼里,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NO.2何济轩、刘光梅夫妇一家五口从大河镇搬到花园移民新村,他们有三个女儿,大女儿13岁在思源读初中,三女儿5岁读学前班,他唯独没有说起二女儿。记者好奇的问起何济轩他们家二女儿的时候,他沉默了良久,再开口时竟有些激动,向记者道来了隐藏在背后的故事。何济轩说二女儿命不好,小时候发高烧差点命都丢了,医药费花了十多万,重庆、医院都说治不好了。但是他们两口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带着女儿回到桐梓继续治疗,在他们的努力下,总算把娃娃的命捡回来了。
“女儿刚回来那会儿都没个人样了,脑子都是糊涂的,话也不能说,牙都烧坏了。最近稍微恢复了一些,才送到附近的学校里去读书。我们两口子的腰椎都不好,干不了重活不说,还得经常理疗,现在开个杂货店,虽然守店的时间长了点,但总比以前干农活轻松,最重要的是能天天陪着家人。”刘光梅对记者如是说。话题聊开了后,何济轩还告诉记者,他店里的东西都比别人便宜。2块钱的矿泉水他们卖1块5,别人卖40一件的啤酒,他们卖35。附近住的都是大山里搬来的,给他们多一点实惠,人家心里高兴,经常陪我们聊聊天,还帮着搬东西……说完这些,他朴实地笑起来了,我们也跟着笑了起来。是的,只要生活还有希望,日子一定越过越好。
NO.3刘方证一家十四口人全部从黄莲乡搬到了花园移民新村。在交谈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政府。现在,大儿子外出学手艺,其余的两个孩子全都在思源学校读书,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孩子的教育条件得到提高,这对于刘方证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刘方证说:“我们从黄莲大山里搬出来,要是仅凭自身的实力想租现在这个门面的话,那是很不容易的,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政府帮忙协调租下了门面,还给我们办了特惠贷做起了生意,又给媳妇儿安排了工作。我们从以前的辛苦种地到现在轻松做生意,真的是太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给我们这辈人带来了好处,更是为我们的下一辈人带来了好处!”呵呵,对移民来说,生活不是诗与远方,而是眼前的小小幸福与大大的满足!
NO.4刚刚看到岳明秀,她就乐呵呵的,看不出已经年近半百。聊完才知道,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而且三个子女都在省内读大学。我们说,个个念大学,你好福气!她不太好意思,只是笑。记者问她,怎么开一个理疗店,摆着棉鞋在卖?她说:“老公作为村医,被政府介绍到新站镇卫生院做专职理疗师了,现在一个月回来一次,于是就在店里卖些杂货。周围好多都是大河镇来的,左邻右里挺关照我的。”记者又问,从大河镇搬到这里,有什么变化没有?她说:“最主要就是交通好了,太方便了,以前孩子们放假回家,到了大河镇,走回家要走三个多小时,花30块坐摩托车还不能到家门口,路太烂了,现在可好,孩子们从火车站到家里,只需要1块钱的公交费。”看着岳明秀的笑脸,在场的人心里都感觉到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一个小伙子,一对夫妇,一个中年男人,一位母亲,他们原本都在大山里,在贫瘠的土地里求生活,那一方水土,却养不活一方人。而今,在花园移民新村,有的开了餐馆,有的做了杂货店老板,有的有了固定工作,易地扶贫搬迁,给他们的生活带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相信,当冬日的阳光洒在花园移民新村这个地方时,他们的脸上一定会扬起幸福的笑容,他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红火!
(见习记者贺莹莹蔡鸿明)
主办方:桐梓县对外宣传中心
总编:王迪丨副总编:尤晓婵
本期编辑:贺莹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