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20万年,旧石器晚期,今桐梓县岩灰洞有古人类“桐梓人”活动。
◆距今约3-1.8万年,旧石器晚期,有人类活动于今桐梓马鞍山北洞、南洞和汇川区风帽山。
◆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
◆唐贞观十六年(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凉风垭所在山脉)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
◆唐元和二年(年),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蒙山以南仍属带水县隶于播州。并隶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
◆唐大中十三年(年),南诏攻占播州。收复后,不久又失陷。
◆乾符三年(年),杨端率乡人八族收复播州,自此播州为杨氏势力范围,桐梓蒙山以南地区遂为杨氏世有。
◆唐乾宁三年(年),武泰节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年),后梁灭唐,是时王建于成都称帝建前蜀,桐梓随之属前蜀,境内建置不变,隶武泰军节度使。
◆后唐同光三年(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
◆后唐长兴元年(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建隆元年(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
◆乾德三年(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
◆开宝元年(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
◆宋庆历八年(年),以黔州羁縻南、溱2州隶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两县(今桐梓县松坎以北地区)。
◆宋治平三年(年),荣懿、扶欢为“熟夷”割据。熙宁三年(年),平“熟夷”,降两县为荣懿、扶欢两砦。
◆宋熙宁八年(年),以南川县(今綦江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领隆化、南川县并荣懿、扶欢、开边、通安、安稳、归正5砦及溱州1堡,是时,松坎以北地区属南川县隶南平军。
◆宋大观二年(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播州杨光荣以地内附,诏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3县。两州均隶夔州路。是时,桐梓地仍一分为三:蒙山以南属播州带水县,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属溱州夜郎县,松坎以北属溱溪县。
◆宣和二年(年),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年,至此不存。翌年,废播州为城隶于南平军(并废琅川、播川、带水3县),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马鞍山南侧之旧城坡)。
◆宣和六年(年),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
◆宋端平三年(年),播川县移治白锦堡(不在今桐梓县境内),仍属南平军。嘉熙三年(年),复置播州,置安抚使,播川县为州治,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宝祐六年(年),复以宣和中所置播川县地为鼎山县,隶于南平军,移治于鼎山城。
◆宋咸淳九年(年),改珍州及所属乐源、绥阳两县隶于播州。鼎山县和溱溪砦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
◆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年),元军占重庆,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抚使司,隶于湖广行省。桐梓地遂属元。
◆元至元十五年(年)十二月,从杨邦宪请,以鼎山县仍隶于播州。
◆至元十六年(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地方建制设行中书省,省下为路,置总管府,下为府,府领州,州领县。在西南少数地区,设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县名播川县,仍治鼎山城,隶于播州安抚司。
◆元至正二十二年(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年),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年)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
◆明万历二十三年(年)于松坎设安边同知,不久即废。
◆明洪武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年),桐梓境内,因袭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别委土官约分8片治理。
◆明万历二十九年(年),平定杨应龙,改土设流,废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义两军民府。置桐梓县,隶于四川布政使司遵义军民府。首任知县何珩始立县衙署于今新站镇桐梓驿,因地隘迁于播川驿毛田坝冬青坪(今县委县政府工作区地段,清代袭用明代县衙旧址)。当年,县辖七里:东流、蒿芝、葫芦、大溪、夜郎、娄化、溱溪。全县丁口(相当于成年劳动力)人。
◆万历三十年(年),知县王桂砌砖石城墙丈,设四门:东阳、南薰、西成、北拱。
置县初年,曾奉令编纂《桐梓志》(即万历志)。此为史载县境最早地方志书。
◆万历三十五年(年),建养济院。
◆万历三十六年(年),遵义知府孙敏政捐俸为桐梓麻柳关渡口建石拱桥一座,民称孙公桥,今存。
◆天启元年(年),永宁土司奢崇明父子反明,陷遵义。部将奢应周攻破桐梓县城,知县洪维翰、典史黄启明拒降,自刭于县城虎峰山崇德庙前。
◆崇祯六年(年),改四川布政使司为四川省,桐梓隶属仍旧。
◆清顺治元年至十五年(-年),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
◆顺治十五年(年)四月,清兵吴三桂部自四川进贵州,于三坡、石虎关败明军,夺桐梓,进遵义。
◆顺治十七年(年),清代首任桐梓知县刘镇国到任。始设训导。
◆康熙二年(年),县辖七里改为五里:合葫芦、大溪为芦溪里,东流、蒿芝为东芝里,余不变。改驻千总。
◆康熙二十三年(年),知县贾国橿主修,县人李晋编纂的《桐梓县志》成,两卷(即《贾志》)。建积粟仓、常平仓、学署,建义学三处,建养济院。
◆康熙四十三年,始设教谕。
◆清康熙六十一年(年),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
◆清雍正六年(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未变。是年,设塘铺,县境设2汛8塘4铺。
◆雍正七年(年),建训导署。
◆雍正九年(年),知县邱仲旦补订《桐梓县志》成(称《邱志》)。
◆雍正十年(年),知县王伟任在官渡河文昌庙建敷文书院。
◆乾隆初年,县境始大面积栽桑养蚕。此后,桐梓养蚕业、织绸业百年兴旺。县产双丝桐绸、黄绢质价廉。
◆乾隆二年(年),桐梓汛驻把总1人,兵丁人;狮溪口汛驻把总1人,兵丁20人。
◆乾隆五年(年)起,县境始有龙骨车提水溉田。
◆乾隆十五年、二十四年,朝廷两度于县境平头山、石笋溪、石河坝、夜郎坝等地采伐楠木。
◆乾隆二十三年(年),全县户人。
◆乾隆二十七年,知县王恭重修城墙,以石易砖,周长.2丈。
◆乾隆三十五年(年),大旱,斗米千钱,朝廷用兵,知县胡守业借机苛敛虐民,激起民变,庠生节苑凤等24人仗义执言,钦差钱惟城斩李苑凤23人及知县胡守业。
◆乾隆三十八年,水淹县城。
◆嘉庆四年(年),坡渡阮、杨二生引天主教入县境。道光九年始建教堂于县城。同治四年,建南街教堂。
◆嘉庆二十五年(年),全县户人。
◆道光十一年(年)五月二十日,大水,淹县城。当年,前任知县、护贵西道朱德燧,查灾至桐,倡开河泄水,勘请借帑开河获准,委张绅温纶沛经理,始开戴家沟隧洞。
◆道光二十一年(年),桐梓县始设考棚。
◆道光二十九年,县城陷于水月余。
◆道光二十年后,县人赵旭在任郑珍、莫友芝纂《遵义府志》采访之余,纂成《桐筌》6卷。
◆道光、咸丰年间,赵旭著有《播川全集》(50余卷)、《舍人尔雅注》(1卷)、《蜀碧补遗》(6卷)等。郑珍来桐梓寓居数月。
◆清咸丰四年(年)八月,九坝杨龙喜与舒光富起义,建立江汉政权,立皇帝,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五年三月,杨龙喜在石阡府战死,四月,舒光富在遵义县战死。
◆咸丰年间,县境楠木桥造构皮纸。
◆同治初,整治松坎河道,开通赶水以上至清水溪航道,以运川盐入黔。光绪六年,川督丁宝桢疏浚松坎航道并延伸至新站。
◆同治四年(年),清廷集数省大军,围剿夜郎里铧尖山寨。恃功坐大、藐视官府的太和团首王正伸率团众抵抗,五年二月,内应破寨,双方死伤惨重。
◆同治年间,县境始有印刷业。
◆同治十二年,县衙建水龙局。
◆同治十三年(年),全县户人。知县凌彝铭建奎阁于城东南隅。
◆光绪四年,知县魏学恒请帑开河,以抒民患。三年河工,凿明河数十丈,卷暗洞数百丈,工未竣卸任。十年十月,复任桐梓,再兴河工,获成。
◆光绪十八年(年),知县何宗轮主修、邑人赵彝凭编纂《桐梓县志》(30卷)成(称《何志》)。
◆光绪二十二年,知县何宗轮设黉田。
◆光绪二十八年,知县何宗轮委乡绅毕炳南、江开亮集资修成毛田大堰,溉田余石。
◆光绪二十九年,松坎设邮政代办所,属重庆邮界管辖。
◆光绪三十一年(年),知县张斗南奉令创设学堂,遂改鼎山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周兆熊任堂长。同年,设团防局。
◆光绪三十二年,设警察局、劝学所。
◆光绪三十三年,设教育会。桐梓县20人考入遵义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改里设区,全县有区7个。
◆光绪年间,全县有煤厂9间。花秋等地土法生产硫磺。
◆宣统元年(年),设商会事务所于黑神庙(南门)。松坎、花秋设分会和事务所。
◆宣统二年(年),设城议事会、自治筹办处。有官立初等小学堂16间,并于县城南华官与松坎设第一、二官立女子小学堂。全县户人。
◆民国元年(年),严思永到任署桐梓县政。
◆民国2年(年),贵州省奉北京政府令设黔中、黔西、黔东三道,桐梓县隶属于黔中道,为二等县。设县公署,首长为县知事,设3科。调整区以下建置,设区、保、甲,全县7区保。松坎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邮政局。桐梓县办一年制师范班,又称“两广校外师范传习所”。成立县议会,次年解散。
◆民国3年(年),实行酒类专卖。
◆民国4年(年),桐梓升为一等县。全县户人。县设财政科经办田赋征收,14年改为征收局。是年冬,县署及松坎设军事电报局,始有电话。
◆民国9年(年),废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周西成任黔军营长。
◆民国10年(年),桐梓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邮政局。
◆民国12年(年),周西成于涪陵组建靖黔军,进军遵义。周西成先后被委任为川东边防军第二师师长、四川讨贼军第三师师长、川军暂编十二师师长。
◆民国13年(年),驻桐滇军廖月江被杀,三次洗劫桐梓。
◆民国14-15年,因早灾、水灾、兵灾和疫情,桐梓县人口仅余10余万。
◆民国14年(1年),北京政府委周西成为贵州省军务会办,周西成于赤水设行署治事。
◆民国15年(年)4月,袁祖铭以川黔边防督办名义,转达北京政府电令“调周西成为贵州省长”。6月1日,周西成在贵阳宣誓就任省长职。9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列编周西成部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任周西成为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是年,始在桃子荡、青山、水坝塘、羊磴、文冲溪等处各设分区;9月,县设警察局。
◆民国16年(年)1月,奉省示,始修川黔公路。设桐梓路政分局,县知事李世祚兼局长。17年4月17日,贵阳至桐梓县城南郊篆嘴段通车。24年6月20日,县城至川境崇溪河段通车,始全线贯通。县境长99.33公里。
◆民国16年(年)3月,国民政府令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原知事李世祚为县长。设公安、财政、建设、教育四局暨总务、民政两科。撤劝学所。同年撤教育局,24年并入第三科。是年,李世祚凿戴家沟双眼洞与七层明河。
◆民国17年(年),县人兴办启明电煤公司,9月发电,先用柴油,后用煤。是年,松坎设盐务督销分局。修贯城路,从南坛垭口至北门.4米。拆旧城墙建新北门。县城街道有东、西、南、北、下街及吕家巷、侯家巷、赵家嘴和老北街。至民国末,无根本变化,仅有延展或更名。
◆民国17、18年间,周西成主黔政,厉兴实业,县人集资兴办有兴黔麻棉公司、平民工厂等实业。
◆民国18年(1年),始设工会、农会。始行牛痘接种。县境铁厂27间。5月22日,周西成在鸡公背阵亡。10月,南京政府任命毛光翔为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
◆民国19年(1年),周西成生前倡修、县长李世祚督修,县人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编纂的《桐梓县志》成书付梓。是年,在荣德山南麓建成周西成专祠及碑林。
◆民国19年(1年),著名学者丁文江率队来桐梓作地质考察,命名“韩家店页岩”,将其划归上志留统。
◆民国20年(年)2月,国民党贵州省党部设桐梓县党务指导委员办事处,序列一等。是年,县以下基层行政建置调整为区、乡、镇、闾、邻。
◆民国21年(年)2月,南京政府军政部令升王家烈为第二十五军军长。4月14日,正式任命王家烈为贵州省政府主席。是年,县城始有照像馆与钟表修理店。
◆民国22年(年),鼎山小学附设初中班。
◆民国24年(年)1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师四团奉军委令,由南向北奔袭娄山关,击溃二十五军侯之担部六团,10日入桐梓县境;19日,中央机关、军委纵队过娄山关,20日进桐梓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移驻桐梓,21日离开桐梓,宿九坝,后入习水境。2月24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攻占桐梓县城,25日军委纵队驻九坝,当夜红军由北向南攻占娄山关,取得长征途中首次大捷,27日中央纵队移驻桐梓县城,28日离桐,3月1日红军离桐赴遵义。
◆民国24年(年)4月6日,王家烈辞去省政府主席职务,月底免去二路军追剿军总指挥及二十五军军长职务,结束桐梓系主政贵州历史。5月,县长梅重光开办官膏店(鸦片制成烟膏)。是年,改设区、联保、保、甲,次年全县编为7区43联保保甲55户人。是年,县境始设汽车站,至29年,有汽车运输机构14个,松坎亦设若干汽运机构。
◆民国24-29年,县内先后组建有保安队、保商队、保警队、国民兵团等地方武装,又先后设民团、保卫团、国民自卫队等民间武装。
◆民国25年(年),兴办县立桐梓中学。县设司法处。
◆民国26年(年),省于桐梓建气象测候所。撤县党务指导委员改设县党部,下设党务办事处、区党部、分部、小组。始办农村信用合作社。之后,合作金库、中国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省银行、县银行等金融机构林立。
◆民国27年(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四十一兵工厂迁桐,工作人员最多时达人,加上家属等近2万人驻桐,34年迁重庆。四十一兵工厂在桐梓兴办“军政部兵工署第十技工学校”。国民政府经济资源委员会与兵工署筹建南桐煤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过桐梓,召集千人大会号召抗日。是年,中华民国海军学校迁来桐梓,35年(年)迁重庆。
◆民国27年(年)9月,桐梓首批实行新县制。复设教育科。建农业推广所。成立卫生所,始有西医门诊。县城有潘伯安、刘有章、张荣清创办书店。
◆民国28年(年)县民众教育馆正式成立,37年裁撤。2月,县境内回归热流行,患者人,死亡人。遵义土石方工程队在桐梓修戴家沟的民工人,半年内病死人。4月,县党部建青年工作团。4月,设公路卫生站,次年改为县卫生院。是年,省于松坎设检疫站。始行新法接生。始用自行车。侯之玺于民教馆开办电影院,映无声电影。
◆民国28年(年),国民革命军师师长、邑人何知重捐资万元,为县中修建两层砖木结构教室一栋,后称“知重楼”,并捐赠一批图书。是年,县财政收入为17.万元,县地方收入为14.万元,支出16.64万元。
◆民国28-30年,四十一兵工厂建天门河水库,占地20余亩,蓄水30余万方。28年3月动工、34年4月完成发电的天门河发电厂,由四十一兵工厂兴建,装机容量千瓦,为省内首座水电厂,以6千伏木杆高压输电线路送电,亦为贵州水电建设首例。
◆民国29年(年),第五行政督察专署始议开发羊磴河航道,后搁置。四川綦江县船主、盐商集资凿赶水至坡渡段17公里,成于30-31年间,36年通航至羊磴。
◆民国30年(年),废联保,撤区局,设1直辖镇3区署7镇23乡,下设保甲,至民国末。是年,设立桐梓中学。成立地方法院,并内设检察处,松坎亦设公安分局与法院分院。三青团桐梓县区队成立,直属遵义分团,37年党团合并。
◆民国31年(年)11月,国民党县党部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是年,基督教传入县境。
◆民国32年(年),建狮溪镇达昌私立中学。4月5日,完成川黔公路花秋坪改线工程,形成72弯奇观。
◆民国33年(年)6月,县临时参议会召开首次会议,议长谭星阁,副议长王守应,参议员16名。冬,张学良幽禁于距桐梓县城10里的天门洞小西湖,至35年(年)冬移往重庆后赴台湾。是年,始有铅印社会件。
◆民国34年(年),省党部明令解散桐梓县党部。成立童子军分会。四十一兵工厂吴崇汉参加革命省运动会,创男子米短跑纪录。国立20女中桐梓分校学生叶文瑛参加省游泳比赛获第一名,桐梓县获团队总分第一。是年,全县户人。四十一兵工厂家属日用化工厂产牙粉、雪花膏、肥皂。见于文字记载的牺牲于抗战的县籍人士共人。
◆民国35年(年)1月,桐梓县参议会举行成立大会,选出议长谭星阁,副议长王守应,参议员38人,至37年,共举行10次会议。是年,成立县图书馆于南门黑神庙。新站小学附设一幼稚班。县人冯树尧首次从贵定、遵义引种烤烟成功。县城始用电动机械加工大米。县长沈旦查办烟案枪决烟毒犯花秋镇长韩少华。
◆20-30年代,谭星阁常年倡导灯谜活动,每逢年节,亲自在大十字街头主持谜会,出资设奖,开一县谜风。
◆30年代,马鬃苗族聚居群落已渐形成,苗民多自毗邻川境及习水县迁入。
◆民国36年(年),四川同乡会租黄道彬东街街房兴办纪文幼儿园。12月,王家烈在桐梓选区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黄道彬为候补代表。张道藩在桐、遵、赤三县选区当选立法委员。
◆民国37年(年),县人侯显扬、王绍基列省队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篮球赛。全县种棉花亩,38年亩,亩产5.75公斤。风水乡杜叔季由四川请匠人来桐制沼气池引气入室照明。县境始产机制纸。是年,全县户人。
◆民国38年(年),县政府引进重庆商民来桐建桐辉电化厂和渝光电熔厂。是年,县境私营煤厂88间。
本文转载自博客“职业记事+地域文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