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项标志。桐梓人在黔北大地从古至今创造了卓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治前远古难稽,生业繁复费事。这里只从唐代建县,限于意识形态领域,寻觅桐梓人道德传统和古夜郎诗词文化之切合处和闪光点。如此立论,绝非一时心血来潮。须知,诗词是中华美德的艺术化体现,又同属文化范畴。文化则是社会创新之根本制约因素。如此文化梳理,要旨在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助吾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绵薄之力。
忧国忧民之人文理念
公元年建立之李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孔孟之道行于当世,诗词繁荣有“三分魏晋七分唐”之盛誉。迄年,桐梓地域置夜郎县治后,始有孔孟道德文章和诗词六义的史迹可寻。孔孟仁心义理价值观念核心衍译为“忧国忧民”意旨。
大诗人李白(-)一本忧国忧民素志,其品其诗颇具强烈的爱国情怀。公元年,李白受谪长流夜郎。新旧唐书均载“李白长流夜郎,后遇赦还”是为史籍凭证。李白咏及夜郎山水诗作30余首也是不争的事实。史家集评的“李白夜郎文化”确是毋容置疑的。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是以诗词为外壳、道德为核心、李白为标志的精神传统。
李白早在《忆秦娥》词中写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说“殆作于明皇西幸后”。离乱回忆,诛连怨怼,西望长安,故国情怀不已。又在《秋浦桃花忆旧游》记事云:“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尤值一题的是李白五古《题娄山石笋》
石笋如卓笔,悬之山之颠。
谁为不平者,与之书青天。
李白忧民竟致“为民请命”,书民意于广阔浩渺的青天上。言词情切,格调高骞!
历代桐梓士林或寓桐骚人仰慕和继承,“忧国忧民”万变不离其宗。有宋一代,国运兴衰,理学嬗变,诗词创新,夜郎地域也有濡及。(南宋南平军属夜郎)。刘望之,绍兴()进士,任南平军教授,任期“文化丕变”,著《观堂唱集》亡佚,仅存诗词各一。其词《水调歌头·夜郎溪春泛》载句:“谪仙人,解金龟,换美酒,再与君游”。刘是词在吟咏“夜郎”山水的同时,流露出对李白的缅怀,亦含有李白的隐忧情愫,尤于刘望之存《感怀时事》的诗中,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一纸盟书换战尘,天涯呼舞泪沾巾。
崇陵受辱空遗恨,郢国怆怀尚有人。
收拾金缯烦庙算,安排钟鼎诵宗臣。
小臣何敢知机事,终望君王不帝秦。
按:时金人归侵地,宋赦新复州县,秦桧改赦以媚金人,故云及此。
其诗背景为宋朝被金人侵略,靖康劫耻,公元年,宋朝被迫南迁临安(杭州)。宋高宗赵构“直把杭州作汴州”,苟且偷安,任用奷相秦桧,排斥民族英雄岳飞。金人“一纸盟书”诱降,秦桧改“赦文”,以謟媚金人。刘诗致有“受辱空遗恨”之悲叹,犹憾“小臣”职小,无可奈何,只好望空呼吁:“终望君王不帝秦”,即不要投降金人。反映忧国大义和民族气节。
南宋时期,夜郎仍隶播州。李白的遗苑,诗教的振兴,播州杨氏益留意文教。第十四代杨介上疏朝廷“准予年贡三士”。宋嘉熙年间(-),播州选中八进士,夜郎占三名。翘楚为桐梓人冉从周,于嘉熙二年()首中进士,人誉“破天荒”。(另为犹道明、赵炎卯)民国25年,出版《珍州新志》载:“冉从周桐梓县人,宋理宗嘉熙进士,为珍州牧,卓有循声”。(年正安县县志编辑部重刊《珍州新志》页)。所谓“循声”亦为忧国忧民官声之谓也。
明代继有迁客骚人际遇夜郎。明世宗嘉靖年间,明代文学家杨慎流寓途经桐梓驿(今桐梓新站),有咏《夜郎曲三首》、《桐梓驿站》和《夜郎溪》。
夜郎曲(选一)
夜郎城桐梓,原来堞垒平。
村民如野鹿,犹说翰林名。
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状元。诗词联兼善,遗有《升庵集》。因“议大礼,慎极谏被下狱,削籍远戍云南”。杨李相似遭遇,同怀离乱。是诗反映:“忧民者,为民所忧”。
明万历二十九年(),改土归流,始设桐梓县治,重儒兴学。洪维翰万历已未()视事,天启元年()四川奢崇明祸乱,兵陷桐梓,贼索印及银,洪翰死拒,于城北虎峰自刭,题绝命诗云:“憾乏张巡相拒力,愿为厉鬼杀崇明。”唐文煃,湖北举人,崇祯间知县事,上任伊始,以转变文风为己任,为诸生授课吟唱,诗中仰慕李白之意油然。
怀李谪仙
蓝荒千载不知名,赚得青莲遂割荣。
奔走薄书余不咏,那能半语调清平。
明末清初适逢鼎草,邑中文士忧国心态复杂莫名,尤于傅之奕等傅氏家族三代诗人作品有所反映。
傅之奕,年届五十始中康熙举人,选上元县(江苏南京)到任即卒。在《桐梓驿》中咏道:“残碑剩有青莲迹,元夕就闻杨子诗”。尤有对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仰慕。
惶恐滩怀古
难回国步空尝胆,已去人心独抌戈。
万里忠魂燕市狱,千秋正气宋山河。
龙归大海遗踪杳,云暗深涯积恨多。
翘首天南星坠处,临江挥泪洒烟波。
清光绪二十一年()为抗议中日甲午之战后签订屈辱之《马关条约》,在北京发生举世震惊的“公车上书”。贵州举人签名居全国第二(总数人,贵州96人),一时人誉“贵州现象”。桐梓签名为蒋燮琦、犹海龙,蒋犹均负诗文名。
题谪仙祠(蒋燮琦)
一代标诗霸,千秋慕酒狂。
文章无匹敌,星宿有光芒。
应诏来金殿,遭谗谪夜郎。
中兴功第一,谁识郭汾阳。
蒋燮琦为县城南人,父蒋铭炳为秀才不第,终身教塾诗人,忧国忧民“时多讽谕”,有诗《眼光乍昏》称“岂缘当末世,故合作瞑瞑”。蒋承父风,光绪已卯举人,先是主讲鼎山书院。后官署宜章、黔阳。在署设“通情柜”于大堂“通情柜”广纳民意,为历代官吏之首。“率于任,不能归葬,民助之”,壮哉蒋公忧民清贫一世。
清末,桐梓乡间绅士亦有忧国诗情,表现在对历代民族英雄缅怀上。
吊岳忠武(娄先坤)
恂恂儒雅一书生,妙用胸中百万兵。
军令如山金虏惧,精忠贯日贱臣惊。
气吞女真江湖满,威镇朱仙汴水清。
绝代英雄三字了,风波亭上怀长城。
娄先坤名璞斋,娄里白台人(狮溪镇)。解悟异群,文雅诗超,终身执教,造就一方文教。
令狐堃 清代自道光二十年()中英鸦片战争,清朝失败后,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瓜分豆剖之地,桐梓士民亦身感水深火热之中,忧国情怀漫于士林,其间尤以令狐堃为首。其诗时政讽咏计11题52首,国仇民恨一一诉诸笔下。其题如:
《后数日闽邸报知天津大沽一带失守感而赋之》
《闽闻邸报言中外和议未成要挟者数事亦不堪设想遂不禁伤泪涔涔欲下爰题数行以纾夙愤。其辞曰》,以下附律诗二首。
谁开边衅若邱山,封豖长蛇任往还。
尚记王师班印岛,可怜倭寇据台湾。
千年名胜埋沙碛,万里腥膻接玉关。
岁岁和戌成底事,须知魏绛有羞颜。
裁兵撤汎事非常,债帅元端又晚唐。
心籍面糊承抚使,形从蛇脱校书郎。
万家烟火余荒冢,千古河山入战场。
蒿目中原正多事,那堪加赋减军粮。
令狐堃的忧国情怀与“李白夜郎文化”息息相关。他在《夜郎王旧治有怀李白》诗中写道:“前无李长庚,人谁识夜郎,夜郎山水长不改,公之光芒万丈在。”
修身治国之“大学”路线
公元年,杨端入播。杨氏土司宣慰播州二十九年代,桐梓古域皆隶其地。历代土司渐重文教,尤于第十三代杨粲大有作为。杨粲幼年听老师讲《大学》,他说:“《大学》岂不是人生的一部历程?我必定按书中的教诲走下去。”《大学》:为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的一篇。“四书”之一。内容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条目,成为南宋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杨粲又立《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倿、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俨然作为播州独立王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因时因地的具体要则,产生广泛影响。第十四代杨价期,将播州治所从遵义白锦堡移到桐梓鼎山城。他的一生“隆孝道”,为专事奉待母亲。将政事交给儿子杨文打理。“尽臣节”为国家南宋朝廷作个五次胜战的重大贡献。
“孝廉”为本题首论。孝廉之义源远,“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此为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百善孝为先”。“隆孝道”是为桐梓人修齐的端义。民国《桐梓县志·人物志》“孝友”节载:从明代至民初著名人事就约三十科。任奇“明代任奇,娄里瓮生台人,奇以村勇任职,世称任奇将军。其母在家思子,泪尽目盲,建观音寺以祷。奇因告归。尝以舌舔母目,目复明。将寺加修,改名明月寺”。清代同里诗人梁宗鲁诗题《明月寺》(序略)
明月明时寺,无粮孝德香。相传任将军,名奇武艺强。母思儿远出,盈盈眼泪纷。眼盲心爱佛,独建观音堂。愿目如明月,虔拜向空王。将军告终养,梵刹加严庄。忠臣孝子心,舔母目回光。孝感达于朝,嘉清旌免粮。将军亦祝发,修到自然乡。慈悲心即佛,墓表寺东冈。(以下“说开云”故删节)。
采荆女,蜀人。明初随父母逃灾至播川驿。母殁,父继亡,无以为葬,诸兄袖手或弃去。女独采荆编为櫘,葬驿后魁山。时有“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之谣,其墓至今尚存。
清代县城诗人赵旭“叹孝女之唯能,惟其姓字湮没,爰述始终,为潜德者一助”,咏五古《荆棺行》以颂之。全诗八十韵字。现节缩曰:“荆条一千枝,枝枝染血鲜。血流亦不知,独坐还独编。负土作高冢,移荆树冢边”。“泪尽继以血,著地如涌泉”,“天日为昏黑,鬼神为涕涟”。“白云思女裳,风吹何翩翩。春山思女鬟,草乱何曲拳。行人驻足悲,游女愁娇妍。大海有时涸,魁岩有时镌。烈烈采荆女,永劫为流传。”
“廉隅贞洁者,德之令也”。洁身自好为桐梓人之一德,尤于桐梓士林修齐的要旨。民国《桐梓县志·人物志》在“宦迹”、“文苑”均记其楷模。明代傅尔才“授湖广合同知县,多惠政,邑人号曰慈母,为立去思碑”。李天植历任多职,“有李清天之称”。清代赵式训“当官廉慎,时有清天赵黄桶之名”。曾翁爱任山西孝义知县。“有孀妇梁常氏,其翁三千金,请判改嫁,不受。”(按:某翁意夺财产)。刘懋森居官,“教士以敦化之品为要,平学有生,博富横行乡里,诫之不悛,申学使禠之。生闻袖重金关说,峻却之,卒除其名,庠序肃然”。即不受贿赂坚持开除坏生。以上四士业余嗜诗,且有辑集亡失。另令狐典,充斋长,任局绅,经手公款点滴归公。“有苞苴者进约数百金,不受面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