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尽
匠心不灭
手艺不止
SUMMER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老的物件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舞台,它们充满了时间的痕迹,可以引出一段历史的记忆,并通过它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每一件旧物件上都流露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在历史的长河中,老物件连接和记录着我们的过去,并将带着记忆的温度回归!说起老物件,我自然会想到通海杨广的蔡家山。从地图上看,蔡家山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是蔡家山在通海却很出名,不是因为这个村庄的名字,而是因为这里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制作铜器的行家里手。蔡家山有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村民以制铜为生,素有“铜匠村”之称。他们用铜制作的乐器,在悠悠岁月里奏响了近一个世纪。他们的铜器手工艺品在省内外都很有名。现在,通海许多地方的餐馆都用铜锅煮鱼、煮菜,而他们所用的铜锅都是从蔡家山铜匠手中买来的。场景秀|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铜匠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是早期的工人。一间简陋的作坊,一个方形火炉,一个满是煤烟的风箱,一个又大又笨,黑得发亮的铁砧,各种模具,几把锤子和钳子,这就是铜匠们的全部家当,他们就是用这些工具来制作铜器手工艺品。
在许多金属工艺制造业中,铜匠不如制作金银首饰的银匠,但比使用大锤和小锤工作的铁匠要好得多。铜匠的工作更贴近民生。在铁使用之前,铜是人类使用的最早的金属。中国的青铜器时代持续了1多年。饕餮纹,也叫兽面纹,是古代青铜器中最常见的图纹之一。青铜器最初用于祭祀,是国之重器。战国时期,铜被广泛使用,青铜器逐渐成为日常用品。据说在唐代,如果妇女每天都可以有一面干净的铜镜来照照自己的脸,那是最为尊贵、最为可敬的事情。元、明以后,青铜器到处可见。因此,铜匠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铜匠在众多老行当中技术含量较高,铁匠师傅做的是粗活儿,炉火里求财,拼的是体力,不太讲究工作场面的整洁。而铜匠师傅则不然,他们个个手勤,常常把自己做出的器物擦拭得干干净净,光彩照人。一件件新的铜器皿经过铜匠师傅的擦拭,便有了几分灵气和可爱。
蔡家山的铜匠师傅系专业匠人,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生意铺面,自己家里则被称为“铜铺作坊”。匠人以铜板为原料,在作坊内打造顾客预订的铜器物件,承揽各种铜器生意,由雇主上门索取,或由匠人送货上门。
Vol.2
在现代科技产品高速发展的今天,说到铜匠,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陌生,很奇怪。铜匠是靠制造铜器为生的匠人。用锤子一锤一锤打造出来的铜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稀罕的物品。这种古老的手艺在“九佬十八匠”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铜艺早已不兴起,铜匠的前景也大不如从前。
所以现在蔡家山称得上是纯粹铜匠的人不多,蔡从有、蔡从良兄弟俩是其中之一。他们哥俩师承家传,祖辈父辈都是当时有名的铜匠。听村民说,他们兄弟十余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打铜手艺,至今已40余年,无论什么器具,只要你拿一个模板来,说出要求,他们就可以做出来。学徒生活很辛苦,每天要砸铜、打炭、生火,这是铜匠的入门功课,看似简单,掌握起来着实不易。以生火为例,必须保证温度恰到好处。由于铜的熔点低,温度太高容易变软熔化,温度低又达不到锤炼延展的要求。但是兄弟俩刻苦用功,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很快取得了打制铜器的“真经”,拥有了炉火纯青的铜手艺,他俩不但继承了祖业,而且成了当地有名的“铜匠”,尤其擅长制作铜炊锅,每一个制作精良的铜炊锅,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艺锻打完成。铜炊锅根据造型、重量和制作繁杂程度论价,每个售价数百元至上万元不等。在蔡师傅家里,我们还看到了蔡师傅获得通海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称号的奖章。
“制作铜器最难的是雕錾。”蔡从良师傅对我们说。雕錾,顾名思义,是在铜制品表面雕刻出形式多样的图案造型。根据加工技法特点,铜艺雕錾分平雕、浮雕、镂空、镶嵌等。完成一件工艺品,需要多种技法综合应用。学习雕錾技艺,首先要从平雕入手,用锤、錾在铜器表面雕刻出各种花样。掌握平雕后オ能深入学习浮雕。浮雕技艺更复杂,分两个步骤,首先从内往外敲出设计花样的轮廓,然后由外向内进行精雕。不同的点线,不同的角度,必须用不同规格的錾子完成,单单掌握百余种錾子的使用就得花很长时间。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了这些关于雕錾的知识。
“铜匠是一门技术活,凭手艺吃饭。在这个地方,谁的技术好,谁的技术粗糙,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人都会知道,声誉就是财路。”蔡从良师傅一边说着,一边还翻出了几张他制成的照片给我们看。
#STORYOF
#QIXI
#DubleSeventhDay
我看见蔡师傅的手皮肤粗糙,特别是虎口处,手指上,嵌着黑色的裂纹和刚刚结痂的伤口。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通常被称为“手艺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几千年农耕社会留下来的古训。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手艺人丰富了物质生活,更推动着社会发展。
“做手艺的人是很孤单也很枯燥的。一个人静静地敲打,制作过程中是不愿任何人来打扰的。否则好不容易快做好了,万一哪道工序出了差错又得回炉重造。”蔡从良师傅说。“无论打造什么铜器,一般要经过四道大工序,首先要化铜制坯,其次打造半成品,然后画样造型,最后起窝成型,细锉慢磨。最讲究心到、眼到、手到、力到,把握好火候。”蔡从良师傅对我说,“同时,铜匠最难学的是打造响器,这也是铜匠世家的拿手绝活。打造响器必须用响铜,响器完全以传统手工工艺敲打加工制作而成,做工考究,工艺复杂。”我还观察到,每个物件做完,蔡从良师傅会把自己的印记打上。这印记其实也简单,就是在铁錾头上刻上自己的姓名或地名。匠人的印记其实就是自己的人格和信誉。铜匠打造铜器,亦是在打造自己。
“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样制作出来的物件才能保证质量,我的两个儿子也在跟着我学习制铜工艺,他们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各类器具的制作了,但是我还是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做,想让他们的手艺学得更精、更好些,关键还要让他们的心更稳得下来,这样打出的物件才会更好。”蔡从有师傅说,“现在最要紧的是要他们把手艺传承下去,这老手艺没有10多年功夫,是学不下来的,光是打锤就得要三五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耐心学了。”“对了,我的两个儿子就在城里卖铜艺品,你们在那里可以看到更多的制成品。”蔡师傅最后对我们说。
随着蔡师傅的指引,我们接着来到城中心的顺城街上寻找蔡师傅儿子的店铺。
进入店铺,蔡叔叔便向我们普及了铜炊锅的来源及使用方法。他说,“铜炊锅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元朝。当时,忽必烈率大军征讨云南。路上饥饿,命厨子煮食羊肉,突然军情紧急,于是厨子灵机一动,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滚汤里一涮,呈给忽必烈食用,忽必烈食后大喜。后屯兵曲陀关时,因常吃涮羊肉,有人便用云南盛产的铜,经通海的能工巧匠研制成当时蒙古大军头盔样子的炊锅。这个把锅灶连为一体的炊具不仅适合行军打仗,更因烹饪出来的菜品味道鲜美,盛行军中,一种特殊的铜质炊具就这样诞生了。”“炊锅由黄铜铸成,外围由下自上扩大成圆形,内有炊窗,中为容器,大者可供近百人食之,小者二三人亦可。”蔡叔叔告诉我们。
我突然发现,在通海众多乡村之中,蔡家山就是一个老物件,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闪现着青铜般古朴的光芒。
其实用铜锅做炊具有很多好处,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铜有预防癌症的作用。据报道,铜元素能够抑制癌细胞DNA的转录过程,帮助人抵抗肿瘤癌。英国北威尔士的胃癌,南非的食道癌,波兰的白血病等癌症高发地区,人体内铜元素含量都很低。我国有些边远地区,妇女,儿童有佩带铜坠,铜项圈等铜制饰品的习惯,日常生活中多用铜锅、铜杯、铜铲等铜制餐具,这些地区的癌症发病也就很低。另外,少年白发,白癜疯也是由于缺乏铜元素的缘故。铜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过去人们把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高脂饮食,而近年来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体内缺乏铜元素才是酿成冠心病的主要祸根。能使心脏血管完好并有弹性的有基质胶原和弹性蛋白这两种物质,在合成过程中所必不可少是含铜的氧化酶。显而易见,当铜元素缺乏时,这种酶合成随之减少,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民间有用铜器来治疗疾病的习惯,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佩戴铜手镯和脚镯或用铜暖脚壶数月后,能减轻或消除关节炎症状,据测定,铜镯在佩戴后,如果平均每月减轻13毫克,其中一部分铜离子先溶于汗水中,再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以肛铜蛋白的形式输送至局部炎症组织,发挥着其特异性的抗炎作用。
近年来,市场上由机器制作的铜制品给蔡家山铜匠手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市场变化,蔡家山铜匠们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传统特色手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所制作的铜器已经从过去的几个品种增加到了现在的近20个。手工制作的产品畅销省内外,甚而远销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蔡家山这个古村正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手工艺品。同样的材料做一件器具,手工制作与机器制作完全不同,纯手工打制的铜器不仅是一件生活、生产的实用器,它还是一件富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品。这些实用的艺术品,是一代代匠人通过经验积累、技艺精益求精得来的。我们要珍惜这种工艺品,守护这种匠人精神。
礼仪漫画连载
作者:敖珊圆
温馨提示:
此文为溪南深度原创,不允许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编
于清
编辑谢绍光作者、供图
尹思琪、网络投稿、商务合作请发送邮件:xinan
hotmail.